确诊的第3年又254天,吃药的第1年又147天。
最近的情绪有些反复,因为前段时间身体不是很好,所以这段时间给自己减少了安排,有了更多的时间休息,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瞎想。所以经常把酒摆在手边,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微醺的感觉——去他妈的转氨酶吧!
我忽然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周而反复的圈子里,虽然说人生的轨迹就是这个样子,但是我的生活更像是鬼打墙,或者说是拆东墙补西墙,再拆西墙补东墙。我有想过我的生命里是不是缺少了什么,不只是爱情。于是我发现了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也可能是这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之所以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路径,很可能是因为异性恋有孩子的原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大部分人在我们这个年龄都是为了孩子。下一代成为了他们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在自我实现的阶段上,这个年龄已经到了一个平滑的过渡期,只有极少数人会继续往上走成为社会精英,而其他人则把精力和期望转移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那么问题出现了,在中国,同志婚姻是不被承认的,代孕也是不被社会公开认可的,所以没有这个环节。我在猜想这是身为同志的我,有精力胡思乱想,或者说缺少寄托的主要原因——人生到了这个阶段,没有了奔头。
同理,这个问题现在也等同地出现在了大部分感染者身上,因为感染者仍然在被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歧视,很多人不会生育孩子,那么感染者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或许我们没有想得那么远——我想大部分的同志和感染者没有考虑过自己年迈时的养老问题,所以现在的怪圈就是寄托、期望和人生阶段的过度上。
我也在想这样的问题会不会出现在同志的恋情和丁克家庭里,就像人们常说的“孩子是婚姻的润滑剂”,当缺少这种催化剂的时候,这个化学反应是否能继续温和有序地进行下去。
当然,突发奇想找到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解决的办法并不是一定要生孩子,实话实说,在中国,同志、感染者代孕或生育孩子仍然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是大部分人不会选择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去找到一个新的东西,去投入我们的精力,让它有所成果。就像日本人经常说的匠人精神那样,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像养孩子一样。如果两个伴侣在一起,有一个这样的共同爱好或者兴趣,应该是极好的吧?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首先要有两个人在一起,再谈两个人的共同生活。而我在琢磨自己找对象这个问题时,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目的性可能太强了,所以容错的空间很小。在网络上找对象就像相亲的节目那样,像沙子过筛子,一层一层地,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地挑选,我们总会觉得剩下的就会是适合自己的,但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界线又划得很清晰,为了约炮就只约炮,为了谈恋爱就是谈恋爱。我有一两次会觉得我的炮友是不错的人选,但是张不开嘴。因为约炮的时候你不会告诉他你是病毒携带者,使用安全套就可以了,而谈恋爱时这个是要终究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可以晚些告诉他,但是越晚告诉他我想他的反应会越大。所以这个界线就像是我不能跨越的鸿沟。
而另一方面,在找对象的时候,大部分人又会只显露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为了达到严谨的效果,甚至有些对什么都嗤之以鼻的感觉。我把这些人叫做拿得起放不下。目的性太强,把自己弄的像是要扯个结婚证裱起来挂墙上的样子。后来我在想这些人是不是依旧没有认同自己的感染者身份呢?不得而知。
就像我在确诊后的时候写的,其实很多问题在大部分人群中都存在,只不过在同志的群体中,这些问题会特别凸显,而叠加了感染者的身份,这些问题更加严重了。就像一个不小的课题需要去攻克。不成功便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