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鼓和小鼓》教案设计

(2013-01-10 09:21:04)
标签:

杂谈

分类: 二年级课时备课

第七课《我们都是小乐手》                                               

教材分析:

从第一册开始,教材不断对小朋友们敲击打击乐器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最初,小朋友们刚接触乐器,只需要自己认识是什么乐器,怎么敲击,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可以了,后来是需要小朋友们一起敲击打击乐器,给歌曲做简单的伴奏。而从本课起,对小朋友的器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多声部多层次的配合演奏。也就是说,老师不能再简单的让小朋友自由的演奏,把音响混合在一起就算了,而要让每个声部的节奏都准确的敲击出来,互相配合起来。所以,特别要强调培养孩子们聆听的好习惯。作为这个单元的铺垫,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小朋友经常做一些简单的二、三声部节奏训练。附:节奏训练例子

1                           ||

 

2        O                  O    ||

 

3                              ||

 

或 者

1  O                  O                      ||

 

2        O                  O               ||

 

可以把二声部的训练,对孩子们描述为两个人说话的情景。有时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有时是两人一起说,内容一样;有时是两人一起说,声音的长短不一样。可以把“X”换成是水果、小动物头像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大鼓和小鼓》的学习,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边唱边演奏歌曲。

2、通过歌曲《玩乐器》的学习,能较协和地用三角铁、小鼓、双响筒边唱边参与四个声部的合奏,培养学生多层次合奏的能力。

3、通过《我们的小乐队》的学习,巩固已学过的的节奏型,学会自选打击乐器参与多层次歌曲伴奏的过程,并能即兴创编简单的歌词,边唱边表演。

教学重点:打击乐器与歌曲的配合。

教学难点:歌曲当中的强弱的对比以及节奏型X  XX  X  OX    XX  X  X║的练习与掌握。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实践体验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让学生认识声音的强弱。

2、运用声音的强弱对比演唱、表演歌曲。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歌曲当中的强弱的对比以及节奏型X  XX  X  OX    XX  X  X║的练习与掌握。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实践体验法。

教学过程:

1、导入:做音乐游戏——小火车,循环播放歌曲《大鼓和小鼓》

要求:听音乐做小火车律动,音乐强时,跺脚前进;音乐弱时,轻轻

的走路;音乐结束时报所到达车站站名。

2、节奏模仿练习:     X X              ||

要求:老师先把上面的节奏型拍一次,学生模仿拍出,然后再次

播放歌曲,跟着音乐用手拍出节奏,强时用手掌拍,弱时轻轻用手指拍。

3  学唱歌曲。

☆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一首二拍子日本儿歌,歌词用大鼓和小

鼓一强一弱的对比,体现音乐力度的变化,是一首让学生体验感受、表现强弱的好歌曲。

☆教唱顺序:用“咚”字跟琴唱——跟录音机唱——把强弱对比,

用不同颜色笔画出来——分工演唱,比如两个小组演唱强的音乐,两个小组演唱弱的音乐——四人小组背唱,要求用不同动作表现强、弱,例如把手举起来,把手放下去。

4、大鼓和小鼓为歌曲伴奏演唱。

5、用其他乐器为歌曲伴奏演唱。

要求:拿出课堂打击乐器,让学生选择哪些乐器可以表现音乐的强,哪些乐器可以表现音乐的弱。例如:表现音乐强的有双响筒,木鱼;表现音乐弱的有三角铁、碰铃。

6、老师小结本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