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20.3
(2018-11-09 20:10:11)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二十〈尧日〉》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集注】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尹氏曰:“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弟子记此以终篇,得无意乎?学者少而读之,老而不知一言为可用,不几于侮圣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钱穆】
知命:知命,即知天。有浅言之者,如云“富贵在天,死生有命”是也。有深言之,又积极言之者,如云“天生德于予”,“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之类是也。亦有消极言之者,如云“道之不行,吾知之矣”,“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之类是也。此皆深言之。《韩诗外传》云:“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为小人。”惟知命,乃知己之所当然。孔子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亦是其知命之学。
知礼:礼,指一切礼文言。人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故曰:“无以立”。孔子重言仁,又重言礼。仁者,人群相处之道,礼即其道之迹,道之所于以显也。若不知礼,更何以自立为人?
知言:论辨思议之是非得失,生于心而发于言。若不能知言,何能知其是非得失乎?孟子自道所长在知言,在善养浩然之气。又曰:浩然之气乃集义所生。能知命,知礼,又知言,则所行自无不义,而浩然之气自可养而致。然则孟子之自道所长,正可证其学孔子而得之矣。
或曰:司马迁曰:“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后世欲知孔子,舍从《论语》之语言文字求之,又将何从?记者将此章列《论语》之最终,其亦有俟诸百世之思乎!望之深,而忧其不得于言,用意远矣。
或说此章系《论语》之终篇,特具深意。然相传《鲁论》无此章,则是郑玄以《古论》校《鲁论》而取以补其缺者。然《古论》以子张问两章别出〈子张篇〉,则此章是否亦为《古论语》之最后一章,在〈尧曰篇〉之后乎?此已无可考。抑岂郑玄之意,谓此章乃孔子论学中总挈纲要之言,故特以系之〈尧曰篇〉末,以见其重终之意乎?今皆无可深论矣。
又按:此章古本皆作“孔子曰”,惟朱子《集注》本作“子曰”。或疑朱《注》误脱一孔字,否则朱子疑“孔子曰”三字为例不纯而删去孔字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知命,便无以为君子。不知礼,便无以立在人群中。不知言,亦就知不得人了。”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自译】
孔丘先生说:“不知命理,就无法成为君子。不知文礼,就无法立身于世。不知言行,就无法了解他人。”
【感悟】
“命”,不好理解,大概是“天命”、“天道”、“天理”之意,应该不是“性命”的含义;“礼”应是“文化礼仪”之意;“言”应是“言行举止”之意。这三者分别与“君子”、“立身”、“知人”相对应,应该是有感而发。如果结合上两章,也可能是孔丘先生对《尚书》内容的感悟。当然,如果本篇确为子张的门人弟子所附会,那也可能是子张氏之儒所认为的孔门之学的核心要义。
【后记】
知是极难的功夫,因为真正的知不仅仅是明了和洞悉,而且还有能依其而行的含义在里面。《论语》中的“知”,许多情景下,虽然还没有像王阳明那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但其中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知道”而已。譬如本章,“知命”的真正含义是“懂得并能执行道理”,否则,圣人的君子岂不不是太好当了。
本章是《论语》的最后一章,读后的感觉不是欣慰,更不是依依不舍,而竟然是一种可以放手的解脱。对此,我甚感惭愧,同时也对圣人致以深深的歉意。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