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9.22
(2018-10-15 12:29:02)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九〈子张〉》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9.22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集注】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朝,音潮。焉,于虔反。公孙朝,卫大夫。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识,音志。下焉字,于虔反。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识,记也。
【钱穆】
卫公孙朝:卫大夫。春秋时鲁、郑、楚三国皆有公孙朝,故加卫字以别之。
仲尼焉学:尼,乃孔子卒后之谥。孔子卒,鲁哀公诔之,称之曰尼父。盖尼本孔子之字,古人有即字为谥之礼也。《论语》惟此下四章称仲尼,篇末且有“其死也哀”之语,似皆在孔子卒后,故称其谥。焉,于何义。公孙朝以孔子之学博而大,故问于何而学得之?
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道。礼乐文章,孔子平日所讲,皆本之。
未坠于地,在人:历史已往之迹,虽若过而不留,但文化之大传,则仍在现社会,仍在人身。若国亡众灭,仅于古器物或文字记载考求而想见之,则可谓坠地矣。
贤者识其大者:识,旧注读志,记也。然亦可解作认识义。历史往事,多由前代之所传而记忆认识之。贤与不贤,各有所识,惟大小不同。贤者识其大纲领,从讲究来。不贤者,行不着,习不察,记其小节目,从闻见来。而其为前代之传统则一。孔子学于此文化传统之大道,故可无所遇而非学。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能沛然若决江河。颜子亦能闻一知十。孔子即其未坠于地而在人者学之,文武大道之传如在目前。旧传言孔子问礼于老耼,访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即其“无常师”之证,然犹恐非此章孔子“焉不学”之义。盖孔子之学,乃能学于众人而益见其仁,益明其道。
[白话试译]
卫国的公孙朝问于子贡,说:“仲尼那样的学问,从那里学来的呀?”子贡说:“文王武王之大道,并没有坠落到地上,仍在现今活着的人身上。贤人认识了那道之大的,不贤的人认识了那道之小的,他们都传有文武之道。我们的夫子,那里不在学,而且谁是他固定的常师呀?”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自译】
卫国公孙朝问子贡:“仲尼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还没有被尘土淹没,仍在人间。贤者懂得其中高深的内涵,不贤者知道其中浅显的内容,无处不彰显着文武之道啊。老先生哪里不学啊?又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啊?”
【感悟】
子贡是最明白老师的人之一,他的回答充满智慧,可以说既高妙又妥贴。首先,孔丘先生最重要的学问是文武之道,可以说他是西周强盛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正因如此,他为这样的文化所吸引,并把恢复和推扬这样的文化作为自己终生的理想。其次,孔丘先生无疑是贤者中的贤者,他把衰落但未被淹没的文武之道一点点收集起来,从贤者那里学习大道,从寻常人那里听闻小道,道之所在即是他学之所在,他无处不学、无人不学,哪里是他固定学习的地方啊?谁又是他固定学习的老师呢?他老人家这一身出神入化的功夫是他自己融汇修炼而成的啊。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