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7.9
(2018-08-18 10:27:03)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七〈阳货〉》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r,近。
【集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夫,音扶。小子,弟子也。
诗,可以兴,
感发志意。
可以观,
考见得失。
可以群,
和而不流。
可以怨。
怨而不怒。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其绪余又足以资多识。
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
【钱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小子:呼门弟子而告之。
可以兴,可以观:《诗》尚比兴,即就眼前事物指点陈述,而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之志趣,感动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观,可以兴。兴者兴起,即激发感动义。盖学于《诗》,则知观于天地万物,闾巷琐细,莫非可以兴起人之高尚情志。
可以群,可以怨:《诗》之教,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故学于《诗》,通可以群,穷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时不能无怨,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失其性情之正。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
[白话试译]
先生说:“小子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学了《诗》,可以兴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观于天地,可以懂得在群中如何处,可以懂得处群不得意时如何怨。近处讲,懂得如何奉事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奉事君上。小言之,也可以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自译】
先生说:“年轻人!为何不去学诗,诗,可以抒情,可以观赏,可以和悦,可以幽怨。近可以孝父,远可以事君;又可以多识鸟兽草木。”
【感悟】
诗,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到春秋时期大约有三百余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后经孔丘先生整理,成为《诗》,汉代尊《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诗》因此又称《诗经》。
诗,是千百年来社会面貌的写照,也是生活经验的结晶,既涉及政治民生,又有人情世故,也有地理风貌,在缺乏系统记载的年代,它以诗歌的形式得以流传,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洗礼,成为春秋时期为数不多的可供人们参考学习的珍贵资料。孔丘先生对诗的整理和推扬,是他对华夏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孔丘先生督促弟子学诗,他的话很直白也很中肯。
下录《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帮助理解本章。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