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6.12
(2018-08-07 19:45:58)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六〈季氏〉》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集注】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驷,四马也。首阳,山名。
其斯之谓与?
与,平声。
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也。”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阙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
【钱穆】
有马千驷:千驷,四千匹。即谓有千乘之国。
无德而称焉:德字或本作“得”。就下“而”字语气求之,当以作“得”为是。
饿于首阳之下:首阳,山名。夷、齐居首阳,采薇而食,故曰饿。夷、齐让国而饿,齐景公踞位而富。然民之所称,在彼不在此。
其斯之谓与:或曰:“斯”字即指上“德”字,世之称夷、齐,即称其德也。或曰:本章当连上章读,故章首无“子曰”字。斯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夷、齐即其人也。或曰:“其斯之谓与”以前当有阙文。或曰:《论语》第十二〈颜渊篇〉“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语,当在此章之首。言人之所称不在富,富亦祗是有异于人而已,不足称也。或曰:“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语,当在“其斯之谓与”语前。章首应脱“子曰”二字。今按:《论语》文例,举古事古礼,章首皆无子曰字,至下断语始着子曰。若序而不论,则通章可不着子曰字。非阙文。“诚不以富”两语移“其斯之谓与”前,最为谛当可从。
[白话试译]
先生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民对他没有可称的。伯夷、叔齐饿居首阳山下,但人民直到今天还是称述他两人。(《诗经》上说:‘为人称述,并不在富呀,富亦祗是有以不同于人而已。’)就是说的像这样吧?”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自译】
齐景公拥有千乘之国,死的时候,百姓没人称颂他的德行。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直到今天还在称道他们。是这样的情况吧?
【感悟】
齐景公在位58年,是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一心想重复齐桓公时代的霸业,所以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君主,但他自制能力很差,又贪图享乐,所以又有昏暗的一面。他重用的大臣有治国之臣,譬如晏婴,也有阿谀之臣,譬如梁丘据,以当时齐国的基础要想再次称霸本就十分勉强,齐景公就是励精图治也未必能做到,况且他还要纵情享乐,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晏婴死后,齐景公就更加无拘无束了,他晚年在声色犬马和与晋争霸中度过,厚赋重刑,民不聊生,实在是无德可称。
春秋时代无德可称的君主恐怕不在少数,为何孔丘先生偏拿齐景公说事儿?齐景公死于公元前490年,这一年孔丘先生62岁,是他周游列国的第八个年头,不知夫子是何年对何人说此言语。孔丘先生在年轻时就结识了齐景公,鲁国内乱时,齐景公也收留了避难的鲁昭公,孔丘先生也跑到了齐国,还向齐景公他献上了他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良策,齐景公也很赏识他,可他在后来被迫周游列国时却始终没到过齐国,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是因为夹谷之会的结怨吗?还是当年晏婴的贬斥之言?不管真相如何,孔丘先生就是没去这个仅仅一河之隔的邻国,即便那里有让他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
本章最后一句“其斯之谓与”有些突兀,多认为12.10的“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应该移至本章,用来阐释人的千古名声与贫富无关,而只与道德有关,这样也就解决了最后一句的突兀问题。个人以为,本章或有缺失,但距离如此之远的挪移实在有些牵强,虽然12.11也是有关齐景公的内容。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