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5.2
(2018-06-11 15:42:43)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五〈卫灵公〉》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5.2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集注】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女,音汝。识,音志。与,平声,下同。子贡之学,多而能识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问以发之。
对曰:“然,非与?”
方信而忽疑,盖其积学功至,而亦将有得也。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说见第四篇。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谢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于众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尹氏曰:“孔子之于曾子,不待其问而直告之以此,曾子复深谕之曰‘唯’。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后告之,而子贡终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学之浅深,于此可见。”愚按: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与焉。则颜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
【钱穆】
多学而识:识,记义。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故孔子试以此为问。
然,非与:与,疑问辞,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
一以贯之:贯,穿义。一以贯之,如孔子言《诗》,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礼,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又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虽百世可知。”此等皆所谓一以贯之。惟诗礼之上,犹有贯通此诗礼者。多学,即犹言下学。一贯,则上达矣。上达自下学来,一贯自多学来。非多学,则无可贯。如云:“文武之道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焉不学”,是其多学。又曰:“文不在兹乎”,则又一以贯之矣。故求一贯,须先多学。多学当求一贯,不当专务多学而识,亦不当于多学外别求一贯。
本章一以贯之,与“孔子告曾子”章一以贯之,两章“之”字所指微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贯之,“之”指道。本章告子贡多学一以贯之,“之”指学。然道与学仍当一以贯之。道之所得本于学,学之所求即在道。学者当由此两章再深求孔子一贯之义始得。谓孔子告曾子者其义深,告子贡者其义浅,因孔子之言而可以测曾子、子贡两人所学之深浅,则殊未见其诚然。
[白话试译]
先生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先生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自译】
先生说:“赐!你认为我是博学广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啊,不对么?”先生说:“不对,我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在里面的啊。”
【感悟】
在4.15中,孔丘先生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参认为,夫子的中心就是忠恕。钱穆先生说,孔丘先生两次所说的“一以贯之”是有细微差别的,前面是对道而言,这里是对学而言。个人以为,夫子的“一”就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仁”,但孔丘先生每对人言,皆因人各有专指,所以曾参、子贡的理解大概也不会相同。但“一以贯之”还有更重要的教育意义,那就是做学问、求道理,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什么事业也干不成,也成不了专家学者,大师宗师就更不用提了。为学者当慎之。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