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14.17

(2018-05-14 16:35:27)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四〈宪问〉》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注释】

(1)微:无,没有。

(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rèn,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4)自经:上吊自杀。

(5)渎:dú,小沟渠。

【集注】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与,平声。相,去声。子贡意不死犹可,相之则已甚矣。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被,皮寄反。衽,而审反。霸,与伯同,长也。匡,正也。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微,无也。衽,衣衿也。被发左衽,夷狄之俗也。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谅,小信也。经,缢也。莫之知,人不知也。后汉书引此文,莫字上有人字。

程子曰:“桓公,兄也。子纠,弟也。仲私于所事,辅之以争国,非义也。桓公杀之虽过,而纠之死实当。仲始与之同谋,遂与之同死,可也;知辅之争为不义,将自免以图后功亦可也。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若使桓弟而纠兄,管仲所辅者正,桓夺其国而杀之,则管仲之与桓,不可同世之雠也。若计其后功而与其事桓,圣人之言,无乃害义之甚,启万世反复不忠之乱乎?如唐之王圭魏征,不死建成之难,而从太宗,可谓害于义矣。后虽有功,何足赎哉?”愚谓管仲有功而无罪,故圣人独称其功;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则不以相掩可也。

【钱穆】

一匡天下:旧注:匡,正也。一匡天下,说为一正天下,殊若不辞。今按:匡本饭器,转言器之四界。《史记》:“涕满匡而横流。”今俗犹言匡当。此处匡字作动字用,谓匡天下于一,亦犹谓纳天下于一匡之内。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无义。被发,编发为辫。衽,衣襟。编发左襟,皆夷狄之俗。

匹夫匹妇之为谅:谅,小信义。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君臣之分未定;且管仲之事子纠,非挟贰心,其力已尽,运穷势屈,则惟有死之一途而已。而人道之大,则尚有大于君臣之分者。华夷之防,事关百世。使无管仲,后世亦复不能有孔子。孔子之生,而即已编发左衽矣,更何有于孔门七十二弟子,与夫《论语》之传述?故知子路、子贡所疑,徒见其小;而孔子之言,实树万世之大教,非为管仲一人辨白也。盖子贡专以管仲对子纠言,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世言,故不同。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经,缢义。匹夫匹妇守小信,自缢死于沟渎中,谁复知之。当知信义亦为人道而有,茍无补于人道之大,则小信小义不足多。然亦岂忘信负义,贪生畏死,自外于人道者之所得而借口。或谓沟渎地名,即子纠被杀处,今不从。盖此章只论管仲,不论召忽,后儒乃谓孔子贬召忽,此复失之。

本章舍小节,论大功,孔子之意至显。宋儒嫌其偏袒功利,乃强言桓公是兄,子纠是弟,欲以减轻管仲不死之罪。不知孔子之意,尤有超乎君兄弟臣之上者。言仁道之易,孔子有“我欲仁斯仁至”之说。论仁道之大,则此章见其一例。要之孔门言仁,决不拒外功业专指一心言,斯可知也。

又按:前章以正许齐桓,此两章以仁许管仲,此皆孔子论仁论道大着眼处。自孟子始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又云:“管仲、曾西之所不为。”后儒多本《孟子》轻此两人,并《论语》此三章亦多置疑。此诚不可不辨。

[白话试译]

子贡说:“管仲不好算是一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非但不能为子纠死,又为桓公相。”先生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由他把天下匡范合一起来,人民直到今天还是受他的恩赐。若没有了管仲,我今天怕也是披发左衽的人了。那像匹夫匹妇般,守着小信,自缢死在沟渎中,谁知道呀!”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自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桓公杀公子纠,他不能死节,还要去辅佐桓公。”先生说:“管仲辅佐桓公,成就诸侯霸主,使天下归为一统,至今百姓仍受其恩泽。没有管仲,我等大概就和夷狄那样披散着头发、左掩着衣襟了。岂能和匹夫一般去守小义,自缢在荒沟野水而无人知晓?”

【感悟】

本章与上章同义,只不过表扬管仲的方向不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其中 “尊王攘夷”是他制定的基本国策之一,这一点和孔丘先生的主张一模一样,这大概是夫子对管仲褒多贬少的最根本原因。

《管子·匡君小匡》:“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于上下荐神。然后率天下定周室,大朝诸侯于阳谷。故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这就是管仲为齐桓公谋划的用兵之道,《春秋公羊传》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这是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的最主要功绩。所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也要尊管仲为“仲父”,由此可见管仲之贤。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丘先生对死节的态度,为小义小节而死,不过是匹夫之志,大丈夫岂可轻为?

【后记】

    《集注》说:“管仲投降杀弟弟的齐桓公,那是有功无过;魏征投降杀哥哥的唐太宗那是功不抵过。”让人无语。钱穆先生说:“宋儒嫌其偏袒功利,乃强言桓公是兄,子纠是弟,欲以减轻管仲不死之罪。不知孔子之意,尤有超乎君兄弟臣之上者。”李泽厚先生说:“宋明儒则高谈性理,只重伦常,钱穆批评甚为透彻痛快。不知仍倡内圣开外王的现代新儒学于此如何置说。”

 

                                                              槐榆柳

                                                           2018512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