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2.2
(2018-01-22 15:00:57)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二〈颜渊〉》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集注】
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程子曰:“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惟谨独,便是守之之法。”或问:“出门使民之时,如此可也;未出门使民之时,如之何?”曰:“此俨若思时也,有诸中而后见于外。观其出门使民之时,其敬如此,则前乎此者敬可知矣。非因出门使民,然后有此敬也。”愚按:克己复礼,干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浅深,于此可见。然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之可克矣。
【钱穆】
本章与上章义相发。大宾,公侯之宾也。大祭,禘郊之属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在邦谓仕诸侯,在家谓仕卿大夫。无怨,旧说谓是为仁之效。疑当如“求仁得仁又何怨”之义。乃指不怨天、不尤人,无论在邦在家皆无怨。非人不怨己,乃己不怨人。此敬、恕与不怨之三者,皆指心言,即复礼归仁之要端。人能践行一本于礼,对人自无不敬恕。茍其心能敬能恕,则自无怨。如此居心,则视、听、言、动自无不合于礼,而我心之仁亦自然呈露。心行相发,内外交融,亦一以贯之。此两章重要在指示学者以求仁之工夫,克己、复礼、敬、恕与无怨皆是。学者就此悉心体会,反躬实践,自识己心,则求仁得仁,自见仁之不可胜用矣。
[白话试译]
仲弓问仁。先生说:“平常出门像见大宾般,居上使民像临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于人。在邦国中,在家族中,该能无所怨。”仲弓说:“雍姿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话切实努力吧!”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自译】
仲弓问如何为仁。先生说:“出门在外如同会见贵宾,役使百姓如同承办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公无怨,于家无怨。”仲弓说:“雍虽然不聪敏,但肯定会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感悟】
本章是对冉雍讲仁:一是行事要庄敬恭瑾;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于公于私没有怨尤。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这是孔丘先生的一贯特点,美之曰“因材施教”。不要说后人对仁产生了诸多歧义,就是夫子自己往这个筐里也装了不少东西。红的、黄的、兰的、绿的,都在一个筐里,因颜取色倒是方便,你要问筐里的事物到底是何颜色,你不要故意为难人好不好?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