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12.1

(2018-01-22 09:42:12)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二〈颜渊〉》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2.1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集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条件也。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矣,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条目也。非礼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辞。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事,如事事之事。请事斯语,颜子默识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其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其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其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愚按: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发明亲切,学者尤宜深玩。

【钱穆】

克己:克,犹克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或说:克去己私。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

复礼:复如“言可复也”之复,谓践行。又说:复,反也。如“汤武反之”之反。礼在外,反之己身而践之。故克己复礼,即犹云“约我以礼”。礼者,仁道之节文,无仁即礼不兴,无礼则仁道亦不见,故仁道必以复礼为重。宋儒以“胜私欲全天理”释此“克己复礼”四字,大义亦相通。然克己之己,实不指私欲;复礼之礼,亦与天理义蕴不尽洽。宋儒之说,未尝不可以通《论语》,而多有非《论语》之本义,此章即其一例,亦学者所当细辨。

仁:犹谓如是乃为仁。仁存于心,礼见之行,必内外心行合一始成道,故《论语》常“仁礼”并言。一说:此“为”字作“行”字解,谓克己复礼以行仁,今不从。

天下归仁焉:一说,归,犹与。言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莫不归与其仁,极言其效之速且大。然仁为己之心德,以存诸己者为主,不以外面之效应为重,且亦无此速效。即如所解,当云“天下归仁矣”,今言“归仁焉”,焉有于此于彼之义。言天下于此归仁,原义当谓茍能一日克己复礼,即在此处,便见天下尽归入我之仁心中。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斯无傲慢。心存辞让,斯无伤害。对人无傲慢,无伤害,凡所接触,天下之大,将无往而不见其不归入于我心之仁矣。是则效在内,不在外。或说:此言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民咸归其仁政。此成偏指,非通义,今不从。

为仁由己:为仁,犹言行仁。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克己,由己克之;复礼,亦由己复之。能克己,斯能由己矣。所以欲克己,即为欲由己。两“己”字不当分别说之,而“克”与“由”则分指两项工夫。

请问其目:目,条目。颜渊闻孔子言,知为仁之要在于克己复礼,而请问克己复礼之条目。

非礼勿视、听、言、动:此处四勿字,即约己工夫。视、听、言、动皆由己。约束己之视、听、言、动,使勿入于非礼,使凡视、听、言、动皆是礼,是即为复礼。此亦不专指社会外在之种种俗礼言。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盖礼有其内心焉,礼之内心即仁。然则克己复礼,即是约己归仁。惟言归仁,若偏指内心,又不见工夫所在。言复礼,则明属外面行事,并有工夫可循,然后其义始见周匝。茍己之视、听、言、动能一一复于礼,则克己正所以成己,复礼亦正所以复己。于约束抑制中得见己心之自由广大,于恭敬辞让中得见己心之恻怛高明,循此以往,将见己心充塞于天地,流行于万类。天下之大,凡所接触,全与己心痛痒相关,血脉相通,而“天下归仁”之境界,即于此而达。岂只在社会现行礼俗之细节处规行矩步,而便谓之“约礼”?故非颜渊之贤,亦无以胜于“请事斯语”之内涵。

本章问答,乃孔颜传授切要之言。宋儒教人:“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若不从本章克己、四勿之教切实下工夫,而徒从“吾与点也”等章探索寻觅,纵是箪食瓢饮,曲肱陋巷,恐终不得孔颜真乐何在。学者其审细参之。

[白话试译]

颜渊问仁如何般求?先生说:“约束我自己来践行礼,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这样,便见天下尽归入我心之仁了。为仁完全由自己,那在外人呀!”颜渊说:“请问详细的节目。”先生说:“凡属非礼的便不看,凡属非礼的便不听,凡属非礼的便不说,凡属非礼的便不行。”颜渊说:“回姿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话切实努力吧!”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自译】

颜渊问如何为仁。先生说:“能克制自我回归于礼就是仁。哪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了,天下也就归于仁了。为仁全在自己,怎么会在于他人呢?”颜渊说:“请问老师具体怎么做?”先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回虽然不聪敏,但肯定会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感悟】

仁,孔丘先生最核心的思想内容之一。仁的具体含义不好解释,所以颜渊才要问。孔丘先生对于仁的内涵也没有过具体的阐述,他的回答总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因此仅靠只言片语来解释仁就会失于偏颇,但把许多零碎语言强行拼装起来那就过于牵强,所以,仁的含义,历代大家争辩不休,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不能占领绝对的上风。本章孔丘先生就是用礼来解释仁的,他说只要能克己复礼,那天下就归于仁了,具体就是不符合礼的一切事物都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讲、不要做。按照本章来理解仁,那就是做到礼,就是所谓的内仁外礼,但这个礼是什么礼呢?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孔丘先生也没有具体解释过他所谓的礼到底是什么。或许,孔丘先生的礼就是周王朝的礼吧,那么,他所谓的仁,大概就是文王周公的德行吧。这倒符合孔丘先生毕生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后记】

    仁,跟随了人们几千年,文王周公凤毛麟角,刘备摔阿斗倒是常见。礼,圣人说礼是仁的衣裳,过去人们还知道穿起来遮掩,现在已发展到穿得越少越漂亮的时代了,就是透视到一览无余那也不是非礼,因为非礼自有另外的含义。

 

                                                              槐榆柳

                                                           2018119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