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8.1
(2017-10-17 14:22:12)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八〈泰伯〉》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8.1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集注】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周大王之长子。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三让,谓固逊也。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盖大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大王之时,商道寖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于是大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王。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秋传。
【钱穆】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仲雍,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德,太王意欲立之。太王疾,泰伯避适吴,仲雍从之逃亡。季历立为君,传子昌,是谓文王。
至德:德之至极之称。
三以天下让:或说:泰伯乃让国,其后文王、武王卒以得天下,故称之为让天下。或说:时殷道渐衰,泰伯从父意让季历及其子昌,若天下乱,必能匡救,是其心为天下让。三让,一说:泰伯避之吴,一让。太王没,不返奔丧,二让。免丧后,遂断发文身,终身不返,三让。一说:季历、文、武三人相传而终有天下,皆泰伯所让。今按:泰伯之让,当如《史记》,知其父有立昌之心故让。孔子以泰伯之德亦可以有天下,故曰“以天下让”,非泰伯自谓以天下让。三让当如第二说。
民无得而称:泰伯之让,无迹可见。相传其适吴,乃以采药为名,后乃断发文身卒不归,心在让而无让事,故无得而称之。
本章孔子极称让德,又极重无名可称之隐德;让德亦是一种仁德,至于无名可称,故称之曰“至德”。
[白话试译]
先生说:“泰伯可称为至德了。他三次让了天下,但人民拿不到实迹来称道他。”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自译】
孔丘先生说:“泰伯,他可以称作德行最高了啊!三次推让天下,人们都不知如何颂扬他。”
【感悟】
《史记》: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gōu)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周文王的爷爷太王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厉,季厉就是文王的父亲。太王看上了老三季厉和他的儿子姬昌,就想传位给老三。泰伯和仲雍知道了父亲的意思,就跑到了荆蛮之地,象蛮人一样身刺花纹、剪断头发,表示不具备继位的才能,以此来避让季历。季历果然继位,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泰伯奔荆蛮为一让,文身断发以示不可用为一让,父死不奔丧为一让,三让之说大概如此。泰伯和仲雍在荆蛮之地建立了句吴国,泰伯死后传位与仲雍,后来周武王把仲雍的两个后代,一个封在吴,一个封在虞。到孔丘时,吴国又出了一个类似祖先泰伯的贤人,就是季礼,又称延陵季子,也是为了让国而宁愿去种田。“南季北孔”,说的就是他和孔丘,二人是当时齐名的贤人。季礼死后,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所以司马迁说:“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后记】
孔丘先生最佩服推国让位的人,这次直接说泰伯是具备至德之人,至德,就是高得不能再高的德吧,这一下算是夸奖到顶了。不过,有些推让让人费解,既然哪哪都贤,为何还要推让?不能以天下为己任么?不能用贤德造福苍生么?不是还有当仁不让么?再一说,推让能称为至德,那舍生忘死建国立业的、殚精竭虑强国富民的该称为什么?想来,孔丘先生的这番话应该是在某种情景下讲出来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