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墙上的斑点》赏析

(2013-03-15 08:42:32)

《墙上的斑点》一文作为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第一篇典型意识流作品,从“我”的心里出发自内向外地展现了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这篇小说的一些看法:

·螺旋式上升

总的来看,本文从“我”对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中心,不断展开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以辐射状向我们展示,作者透过这个斑点在看的某些东西。最初是离她比较近的一些现象联想,继而稍加自我总结一番,然后连续地把笔锋跳跃性的一转,又从另一角度(方向)去看这个斑点(她的内心所想),而且其中她自己与这些东西又有关键性的联系,这是一种“物与我”的沟通,她笔下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但实际上这朵花是立体的。在我看来,这些范围实际上却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逐渐变小,那种不断递进的观念,把精神的触角伸到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意识不断流动,互为基础,最后逐渐积累,从小到大,从二维到三维,全方位得到核心。

·矛盾中的大宗肯定(否定与肯定)

对于文章逐渐开展的描写心理的语言,作者在不断否定自己之前的猜测,然后再想到后面的其他。不难看出,文章中的作者作为一位女权主义者,她在努力,或者说在自己的思想上去突破某些禁锢,文章引用了很多名气比较大的人,作者在其中所表达的都是一种超越。此时,我觉得自然的作用就是进行一些必要性地框定,让作者也让我们意识到这一切的可行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是不断地在慢慢靠近她本身的理念。

·现实与本质(现实与虚无【未来、想象】、理想化与现实化、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

正如伍尔芙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文章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和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的观念问题等】---引于《世纪金榜》,这些都是某些现象到达一定高度的一种概括,作者一直都在两个较为极端的地方左右以描写现象,并且把自己一些主观态度加注于其中,两边互相影响,甚至于作者自己的定界也受到了一些限制与影响,这种广度与深度是可以波及到变化多端的许多物质的内里,他们都是彼此互相有牵连的。

·斑点在其中的意义(价值)

文章中的斑点竟然是一只蜗牛,这是在人意料之外的。我是否能将其与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相比较呢?一开始思想、行动上都有距离,到后来越来越近,直至那一霎那的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这样,斑点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它不仅只是一个斑点,它代表着一种存在物,“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现实感”,它能帮助你摆脱思想的痛苦。当然,《世纪金榜》上也有说:“这是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的反映。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他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那么的虚渺。”最关键的是,斑点作为一个触发点,激起了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使生命的有限性与思想的无限性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现在与过去甚至于未来,不管真实与否,都是极具思考价值的。我想,在其中的与作者有精神交织的由斑点引发而来的自然的物种,也起到了极具意义的桥梁作用。

总的来说,这篇意识流小说表现了作者所认为的人类的真正生活状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文字影响了作者的思考,作者的思考又影响了文字,小说的结构、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混为一体,现实与虚无、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形式与实干密不可分,使文本无处不透露着诡谲而神秘、平常又奇特、琐碎而有稍纵即逝的强劲穿透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