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墙上的斑点》一文作为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第一篇典型意识流作品,从“我”的心里出发自内向外地展现了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这篇小说的一些看法:

·螺旋式上升

总的来看,本文从“我”对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中心,不断展开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以辐射状向我们展示,作者透过这个斑点在看的某些东西。最初是离她比较近的一些现象联想,继而稍加自我总结一番,然后连续地把笔锋跳跃性的一转,又从另一角度(方向)去看这个斑点(她的内心所想),而且其中她自己与这些东西又有关键性的联系,这是一种“物与我”的沟通,她笔下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

钱大昕:“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曾国藩家书》:“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

冯友兰先生曾题赠李泽厚一副对联曰:“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反用曾国藩之意了。

刚日
犹单日。古以“十干”记日。甲、丙、戊、庚、壬五日居奇位,属阳刚,故称。《礼记·曲礼上》:“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孔颖达 疏:“外事,郊外之事也。刚,奇日也,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为刚也。外事刚义故用刚日也。” 唐 刘禹锡 《因论·叹牛》:“甫闻邦君飨士,卜刚日矣。”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穷理之功课,每刚日诸生在堂上读书。”
(参看 http://www.zdic.net/cd/ci/6/ZdicE5Zdic88Zdic9A29166.htm

柔日
古代以干支纪日,凡

标签:

杂谈

分类: 草根教研
    鲁迅与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漠视的两座高峰。对于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了一篇《记念刘和珍君》,让人们记住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则另有一种味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个暗无天日的“三月十八日”。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

标签:

杂谈

分类: 草根教研

 

  内部规律和形式
  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就是说,文艺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文艺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
  由此出发,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艺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而应该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也就是“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是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关于文学形式,他认为形式不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而是相对于文学的另一种模式而言的。他认为,“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这样,形式完全是文学作品独立的存在物,与内容、材料无关,他说:“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之比。”如他在对小说结构研究方面,提出“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概念,并概括说:“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

分类: 书评影评

《彷徨》简介

《彷徨》是鲁迅先生著名的小说集之一。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小说集《彷徨》收录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兄弟》、《离婚》11部小说。

《祝福》,通过封建社会里劳动妇女祥林嫂寡而再嫁,再嫁再寡,最后死在富人的祝福之中的悲惨故事的叙述。

《在酒楼上》,主人公吕纬甫本来是一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经过多次辗转流离,感到青年时代的梦想没有一件实现,便敷敷衍衍的教点“子曰诗云”,随波逐流地做些“无聊的事”,以满足别人和抚慰自己。他对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了如下的概括:象一只苍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幸福的家庭》写的是一个作家创作的过程,创作过程作家的思想十分混乱。从作家的所想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肥皂》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

分类: 书评影评

【梗概】

    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古巴老渔民。故事的开头他正处于背运时期,整整84天没有打到一条鱼。人们都怀着同情的眼光看着他,但是他的心中却始终充满了信心,每天照例独自出海捕鱼。他是一个鳏夫,没有任何亲人。同村的男孩曼诺林从五岁起就和他学习打鱼,由于他已经很多天没有收获,所以虽然曼诺林对老人很牵挂,无奈父亲让他到另一只渔船上干活去,他只能每天傍晚等待师傅回来,帮助师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曾经有过87天一无所获的经历,可在那之后,他又连续三天都捉住大鱼。老人在第85天又早早地出海了,他要到更远的地方。他想85是个吉利的数字,又一次充满了憧憬。果然,在他出海第一天垂钓不久,他就预感到有大鱼在四周,终于在中午时分,有一条大鱼在深海咬钩了。他判断出这是一条非常大的鱼,从此,老人和大鱼的搏斗开始了。晚上,大鱼竟然把渔船拖到了海心,老人一直小心翼翼地调整钓丝,彻夜未眠。虽然受到饥饿、寒冷甚至生命的威胁,但是他决心和大鱼周旋到底。第二天,老人为了看到大鱼的样子,不顾手上的伤痛拉近了钓丝,让他惊喜的是,这是一条比渔船还长两英尺的马林鱼。老人任凭大鱼拖动渔船远

分类: 书评影评

《窗边的小豆豆》概况文

    小豆豆一个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她在上课时喜欢不断重复打开课桌再关上课桌这一动作,并且忽视课堂站在窗边和路上的宣传艺人打招呼,上美术课时不按老师的要求画画,这些行为令正规学校了所有的老师头痛,于是被校方勒令退学。

    但幸运的是她被一个独特的学校“巴学园”给接收了。巴学园一个几乎理想化的学校,由两株矮树组成的校门,教室是由废弃的电车车厢改造的。在那儿,小豆豆遇见了小林宗作校长,一个倾听了小豆豆四个小时的话过程中他只是微微笑着问几句:“后来呢?”或者说:“原来是这样的啊!”的人。

    在巴学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决定自己从哪门课学起,老师根据因此根据各个孩子本身的情况因材施教。在学校的第一天里小豆豆认识了许多小伙伴,其中包括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山本泰明。巴学园的午餐是家长们根据校长的要求有着“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的盒饭,这样就保证了孩子们营养能全面均衡。孩子们上游泳裤都是裸着的,因为小林校长觉得要让孩子们感受:无论什么身体,都是美丽的。运动会上的项目是小林校长设计的适合孩子们的运动,所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影评

《盗墓笔记8》内容梗概:

    吴邪戴上三叔的人皮面具,在潘子的帮助下以三叔的身份整顿三叔在长沙的产业,三叔手下盘口的马仔无不归顺。吴邪、潘子和解雨臣等人兵分三路,从杭州、长沙和北京出发前往广西。在广西巴乃的村寨中,吴邪假扮的三叔再遇裘德考的队伍,并见到了一个肩膀融化垮塌的鬼影。他们发现,这个鬼影就是三十年前张家古楼考古队的队员,在鬼影的带领下,吴邪终于深入这苍茫诡异群山中的巨大秘密——在群山中有一群以食人为生的密洛陀,前往古楼密境的通道在它们的遏阻下凶险万分,波诡云谲,吴邪和胖子终于进入了张家古楼,偶遇了已经死去的霍家当家霍仙姑与奄奄一息的张起灵,并在张家古楼里发现了张家长生不老的秘密,吴邪与胖子随即将张起灵救出,并将霍仙姑的头颅砍下给霍家人一个交代,便各回各家。

    而当吴邪回到杭州,却又出现了变故,在一次偶然潜入到三叔的铺子中,发现了自己的亲三叔与假扮三叔的解连环之间的秘密,并且在吴三省的帮助下知道了三十年前那个神秘的考古队所留下的谜团。当吴邪以为生活会就此平静下来的时候,张起灵又一次出现了,而且是和自己来道别的,出于对于张起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影评

《根鸟》主要内容

    这篇小说按场景共分为菊坡、青塔、鬼谷、米溪、莺店五个章节,又以“神秘,梦想,出走,浪漫情调,眺望远方,恋情的萌动,对新生世界的冲动、向往……”为契合点。每一个场景、人物、情节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都有着特定的象征和寓意,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凝练。

    “菊坡”是少年根鸟的家乡。就是在这里十四岁的少年根鸟第一次独自一人外出打猎。他要用自己的猎物向父亲和整个菊坡的人证明自己的成长。无意中他发现了一只白鹰脚上的布条。于是他开始了一个有着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飞动的白鹰、名叫紫烟的少女,扑朔迷离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梦境。为了找寻这个独特的梦,根鸟在秋天走完最后一步,山野显得一派枯瘦苍茫时,离开了菊坡,开始了以梦为马,长达三年的出走、流浪、成长的历程。

    在去“青塔”的途中,根鸟为人不解、嘲笑。在这里他遇上了追寻逝去的梦的老人——板金先生。在板金先生的帮助下他几经踌躇终于战胜了自己,决定为了梦想忍受屈辱向别人乞讨;他学会了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生活;懂得了自尊、自立;最重要的是懂得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然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影评

《边城》缩写

    湘西的茶峒镇有条小溪,溪边的白塔下住着一位渡船的老人,老人有一条黄狗还有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15年前女孩的母亲、老人的女儿与一个军人相恋,有了翠翠,但是他们彼此都不能够给对方什么承诺,一个不愿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不想离开孤独的父亲。于是便选择了同死,留下翠翠与老人。

    翠翠13岁那年的端午,祖父带翠翠进城看热闹,这是茶峒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赛龙舟和泅水捉鸭子是两个传统节目。祖父被人拉去喝酒,天黑了也没来接她。翠翠遇到了掌水码头的顺顺家的傩送二老,两人彼此有了好感。第二年端午,翠翠又同祖父进城,没见到傩送让翠翠有点儿失望。也就是傩送的父亲顺顺和大哥天保。

    此后两年天公不作美,节目无法开展。第三年的端午几天前天保过溪时对老人吐露了心迹。后傩送二老也过渡,邀请老人和翠翠到他家里去看船。而乡绅中寨王团总要把女儿嫁给二老,并愿以一座碾坊作陪嫁。可傩送心上早有了美丽的翠翠。祖父询问翠翠的主张,翠翠沉默不语。老船夫隐隐约约感觉到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越发觉得翠翠像她母亲,而且似乎感觉到母女二人共同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