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6顾颖雯)《老人与海》梗概和评析

(2012-09-01 21:45:04)
分类: 书评影评

【梗概】

    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古巴老渔民。故事的开头他正处于背运时期,整整84天没有打到一条鱼。人们都怀着同情的眼光看着他,但是他的心中却始终充满了信心,每天照例独自出海捕鱼。他是一个鳏夫,没有任何亲人。同村的男孩曼诺林从五岁起就和他学习打鱼,由于他已经很多天没有收获,所以虽然曼诺林对老人很牵挂,无奈父亲让他到另一只渔船上干活去,他只能每天傍晚等待师傅回来,帮助师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曾经有过87天一无所获的经历,可在那之后,他又连续三天都捉住大鱼。老人在第85天又早早地出海了,他要到更远的地方。他想85是个吉利的数字,又一次充满了憧憬。果然,在他出海第一天垂钓不久,他就预感到有大鱼在四周,终于在中午时分,有一条大鱼在深海咬钩了。他判断出这是一条非常大的鱼,从此,老人和大鱼的搏斗开始了。晚上,大鱼竟然把渔船拖到了海心,老人一直小心翼翼地调整钓丝,彻夜未眠。虽然受到饥饿、寒冷甚至生命的威胁,但是他决心和大鱼周旋到底。第二天,老人为了看到大鱼的样子,不顾手上的伤痛拉近了钓丝,让他惊喜的是,这是一条比渔船还长两英尺的马林鱼。老人任凭大鱼拖动渔船远离海岸,心中默默为自己的成功祈祷。等到第三天的早上,老人已经筋疲力尽、遍体鳞伤了,但是他没有丧失信心,反而在中午的时候抓住时机,制伏了大鱼。老人终于把大鱼绑在了自己的小船旁,开始返航了。他心中盘算着这条大鱼将会带给自己的好处,不禁满怀胜利的喜悦。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返航途中,马林鱼的血腥味吸引了一群鲨鱼尾随而至。虽然老人想尽一切办法与之搏斗,保护自己的战利品,却终究寡不敌众,鲨鱼吃掉了剩下的所有马林鱼肉。结果当老人经过三天海上奋战后,只带着巨大的马林鱼的骨架回到了岸上。但老人的心里没有被打败。所有人都为这罕见的马林鱼骨架惊奇,它很快成为了大家议论的话题。曼诺林非常难过,他照顾着老人,坚信他是个胜利者,并发誓以后一定和他一起出海。这时,老人因为过度疲累已经睡着了,他梦见了狮子。

 

 

【评析】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重要代表作之一。其本人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也使他获得了一九五三年度的普利策奖金,并且主要由于它的成就而荣获一九五四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独自出海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由于鱼太大,把他的小帆船拖了三天,一直到筋疲力尽后终于被老渔夫杀死绑在小船的一边,不幸的是返回的时候由于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虽是简单的故事但《老人与海》出版后便引起了众评论家们的讨论。尽管海明威致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其中没有哲理寓意。

    老人自然而然是全文的重点对象之一。尽管一开始老人“倒了血霉”,连着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连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的船帆“收拢后看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但他的那双眼睛“像海水一样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可见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后来又在和小男孩马诺林的对话中戏称自己“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而正是他的“不同寻常”,为后文他捕上大马林鱼埋了一个伏笔。在第八十五天他决定出海钓大鱼,转游了一个礼拜终于“看见其中有一根挑出在水面上的绿色钓竿猛地往水中一沉”。尽管知道这条大马林鱼的力量比自己强,但他还是决定与它斗争到底,“它是条大鱼,我一定要制服它”,他想。当面对鲨鱼群的时候,“他准备好了鱼叉,系紧了绳子,一面注视着鲨鱼向前游来”俨然一副斗士的模样。当第一次大马林鱼被鲨鱼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时,他说“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引出了小说的主题,凸现了老渔夫的英雄形象。或许从文章中的许多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老人的捕鱼过程暗喻了作者的写作生涯,如“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表面看似写这位老渔夫的胆识和追求——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其实写了作者自己在写作生涯中的不断努力与奋斗,才有“更大的鱼”——《老人与海》的诞生。又如“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指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竖起,高齐老人的胸膛,”在我们不禁为老人的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赞叹,欢呼老人最终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时,这时也是作者捕到写作上的大鱼的时候。再如读到因嗅到大鱼的血腥味而蜂涌而至的鲨鱼群争相抢食,而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马林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在我们为老人乐观主义精神所折服的同时,也隐含着作者保护每一次的创作不受评论家的糟蹋的尽心尽力。

    看似不重要的小男孩马诺林其实更加丰满了圣地亚哥老英雄的形象。曼诺林从五岁起就常陪老人一起出海钓鱼,老人教会了男孩许多钓鱼的技巧,男孩对老人充满了同情、尊敬。作者通过小男孩之口突出表现了对老人的赞美,通过小男孩的敬佩表现了老人的伟大。

    故事的结尾值得使人咂摸一番,在小说的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客,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啤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起落、摇摆。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不过是垃圾了,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
    “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然后才是: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在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当旅客中的一个女人看到了那个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和巨大的尾巴的时候,她问酒店侍者:“那是什么?”酒店的侍者用西班牙语回答“Tiburon”(鲨鱼),并用发音不准确的英语解释说“Eshark”。虽然说“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而对那个女旅行者而言,这一切都不重要,她的发问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理的流露,问过就忘了;对女旅行者的男伴而言,这件事更成了一个漠不关心的话题。老人三天三夜惊心动魄的经历以及在生死搏斗中所得出的感悟仅仅只是老人自己所能体会到的,这一切对于没有亲眼目睹过的人只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谈资罢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杰作的精英活动往往都是孤独的,并且不被芸芸众生所理解的。另外,结尾处的“老人正梦见狮子”,“狮子”一词在故事的前文有多次被提到,象征着青春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自己渴望青春,但壮志难酬的孤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