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473.读《怎样解题》有感3
(2023-06-12 23:23:00)非常道473.读《怎样解题》有感3
1.观察未知量
这是一条很老的建议了。证明题就是从未知量入手,想得出未知量,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否都适用,如果这些方法不适用,还需要作什么样的辅助线来牵线搭桥。还可以进行大胆的假设,从假设中寻找灵感。
如果是解答题,如求一个角的度数,看是直接计算还是需要转化。总之是紧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解决问题来思考。
2.现代探索法
从文章可以得到:试图解答一道题目时,我们依次考虑它的不同方面,我们在脑海中不断地把它们转了一遍又一遍。变化题目对我们的工作是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分解和重组题目的元素,或者通过回到它的某些术语的定义上去,或者我们还可以应用普遍化、特殊化和类比的丰富来源来变化题目。题目的变化会将我们引导到辅助元素,或者引导我们发现一个更容易着手辅助题目。
3.符号
数学符号是定义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我们常常用S表示路,用V表示速度,用T表示时间,这让数字的表达呈现了好记、简洁之美。
当然还有狭义的理解,就是运算符号,这也是计算正确的关键,我们的学生在计算当中,学学会忽略符号,忽略括号,忽视在不等式系数化为1时乘除负数不改变不等号方向。
还要注意一些特定特号的特定含义,不要搞混了,如i表示虚数单位,π表示圆周率。
4.实际题目
实际题目中的未知量、已经数据、条件、概念等必需的预备知识,其中任何一样东西都比纯数学题目中要复杂,定义则没有那么严格。这是一项重要的不同之处。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有多余条件的题,我们需要判断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条件。如何有效的解决求解题和证明题,书上给了以下建议,全文摘录如下:
如果你想解一道"求解题”,你就必须知道,而且是十分确切地知道它的主要部分,即未知量,已知数据及条件。我们的表中包括了很多与这些部分有关的问题和建议。
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
将条件的不同部分分开。
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观察未知量!并尽量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量的题目。
只保留条件的一部分,而丢掉其他部分,那么未知量可以确定到什么程度,它能怎样变化?你能从已知数据中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吗?你能想到其他合适的已知数据来确定该未知量吗?你能改变未知量或已知数据,或者有必要的话,把两者都改变,从而使新的未知量和新的已知数据彼此更接近吗?
你用到所有的已知数据了吗?你用到全部的条件了吗?
如果你想解一道“证明题”。你就必须知道,而且是十分确切地知道它的主要部分,即题设和结论。关于这些部分,有一些很有用的问题和建议,它们对应于我们表中那些特别适用于“求解题”的问题和建议。
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将题设的不同部分分开。
找出题设和结论之间的联系。
观察结论!并尽量想出一条有相同或相似结论的热悉的定理。
只保留题设的一部分,舍去别的部分,此时结论还成立吗?你能从题设中得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吗?你能想到另外一条易于得出这一结论的题设吗?你能改变题设或结论,或者必要的话同时改变两者,从而使新的题设和新的结论彼此更接近吗?
其实,还是在弄清题目的大意,寻找条件和条件,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类比已经掌握的知识,寻求合适的方法。
当然有些题目无法直接证明,我们也会用到反证法:提出一个已经结论想反的结论,然后推导出它与我们已知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经验相违背,从而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正确。
要让学生变成聪明的解题者。聪明的解题者常常会问从新题中找到旧题的影子,从而很快选择出恰当的方法。他会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出题人的意图。这是其日积月累获得的解题经验的随心所欲的应用。
聪明解题者不仅仅是会解数学题,更多的是其发自内心对于数学的热爱,只有热爱,才对它有感觉,有积极的思维。9
5.有趣的题目
一只熊从P点出发,向正南走一英里,然后改变方向向正东走一英里,然后再向左转,往正北走一英里,此时它正好到达它出发的P点.请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
我们很多人都会一边读一边画图,真正读到问题才会现这道题目的问题与前面的条件无任何关系。所以,我们应该通读题目,然后再从问题入手,避免浪费时间。我们不可能从这个运动数据中获得这只熊的颜色,但是我们的有的同学不会怀疑题目不正确,会胡乱写上黑色或棕色
据说有某一次某学科考试,很多人都从第一道做到最后一道才发现,本章试卷只需要写清考号,姓名即可。但是很多人都在抓紧时间完成,大多数人甚至还做不到最后一道去,感叹题目太多题目太难,却不知道本次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大家有没有全局观念,不要从局部就入手,要通观全局去解决问题。
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拿到题就开始做题哪怕题目卡壳了仍不放弃,耽误了大量时间,导致不能完成后面的题目,其实后面的题目很多送分地方,为了一个小问题丢失了后面的基本分,很可惜。所以有些人考试总考不到高分的原因就是如此。
6.检验作答
解题的最后环节,就是检查是否严谨合理,有没有伪证的情况出现。如果检验正确,解题答进行作答之后就完成了。证明题也是证明出了结论,是合理的,也就正确了。
到此为止,本书大致内容读完了,有些东西还有些晦涩,需要有时间的时候再仔细读读,争取真正明白所有内容,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2023年6月12日晚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