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471:读《怎样解题》有感2
(2023-06-10 21:19:47)471:读《怎样解题》有感2
第一部分《在教室里》
教师在教室里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显然首先是要帮助学生,不留痕迹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点,我是做得不好的,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做教学周边的事情,对于教学的思考越来越少,对学生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种落差,导致师生之间的默契度严重降低。
有时,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换位思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基于学生的需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接下来是问题、建议和思维活动。我们普遍性的问题是“未知量是什么?已经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建议学生从已经知识水平入手,采用类比的方法或转化的思想进行学习,如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四个方面入手。在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时候,我们也对照平行四边形这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推导其性质时,我们是转换成已经学习的三角形来进行。
思维活动其实就是寻找解题路径的过程,也是基于已有经验进行试错的过程。当然,已经掌握一定数学模型和解题技巧后,透过现象就能看到本质,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解题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需要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来学会的实践性技能。所以数学往往有例题,然后有变式练习,拓展练习,通过讲授到实践再到提升的过程。但是我最近发现,我的学生普遍缺乏未知欲,被动的学习,观察教师讲解时,思维不是跟着教师走,而是自由发散于题目这外,然后什么也没听进去。独立练习时,假装在做题,结果一步都没动。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他们连容器都不想当,什么都学不了。事实上最近的测试结果,已经暴露出这种现象的恶果,就是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解题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阅读题目,抓住关键词,看清问题;第二阶段是把握条件中体现的数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和要求的问题建立联系,寻找解题方案;第三是执行我们思考的方案,在执行中不断优化方案;第四是回顾过程,检验是否合理。当然,考试这一个阶段往往是忽略的,因为考试时间有限,只能抓紧时间完成下一题。
平时,在评讲完一道题后,我总会安排学生对这道题进行反思,和同学交流,通过交流,加强对此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再认识,抓住“渔”而不仅仅是“鱼”。当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才真正让学生的解题思维逐步形成。每每学生提出一种方案,不管是否正确,我都会给予掌声,表扬他在积极思考,旨在鼓励大家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听课。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提问,当然教师不注意提问的思考,往往提出的问题就有好坏之分,好问题让学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坏问题可能就让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望而却步。
第二部分 怎样解题
一、熟悉题目
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自然从题目的叙述开始。
我能做什么?把题目具象化。
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呢?熟悉题目,注意关键词,和已经知识建立联系,会进一步解题做好准备。
二、深入理解题目
进一步熟悉题目,让题目的条件在头脑里有深刻印象,不用看题都知道条件了。再想想这些条件可以怎样运用,能够得到哪里相关的结论,哪些结论有助于解决本题的问题。
往往看到一道题,就有一种直觉,先从直觉入手。如果直觉解决不了问题,可以再换一个角度思考,也许思考还是不完美,那就需要进行总结。
在执行思考出的方案时,要写出关键步骤,避免考试扣分。
最后就是回顾,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解题积累经验。
第三部分 探索法小词典
一、类比
从已有经验出发,仿照经验学习。如我们学习一次函数需要理解图象的性质,那么我们学习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时候,我们一样知道要去理解它们的函数的性质。这就是类比的学习方法,和已有经验建立联系,让学习很快找到捷径。
二、辅助元素
证明题中我们添加辅助线,代数解决问题我们加入参数化繁为简,这就是辅助元素。
证明题的中辅助线添加有时有固定的方法,如在梯形证明中,往往用的常见的辅助线做法就有四种:延长两腰形成三角形;作两条高,化成直角三角形和矩形;作一腰的平行线,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作对角线的平行线,把梯形面积转化成一个三角形面积,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没有固定方法的时候,就要和已有的模型建立联系,构建自己熟悉的解题模型;或从已经条件出发,在证明过程中,缺少什么关键,就通过辅助线来解决。
三、辅助题目
就是从已经经验出发,把一些题目细化出我们熟悉的一些题目,从共同点出发,寻找解题的办法。
有些题目甚至数形结合,换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
四、推论
有些题目是可以形成结论的,以后在选择和填空题直接用,这种二级结论作为推论来用,很节约时间。如一线三等角的全等模型,在做选择填空题就能很快做到秒杀。
有经验的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去发现并总结一些结论,这样让孩子有学习的成就感。
五、分解和重组
分解和重组是思维的重要活动。
其实这就是变式练习。我们把例题作为母题,然后可以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者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进行变式练习,其实就是完善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一反三,做一道会一类,而不是做一道只会解决这一道,不能拓展和运用。
六、定义
虽然教师注重定义的内涵与外延,但学生往往是一只半解的,导致学生在完成选择题时存在困难。
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强调从四边形的对角线得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对角线一定要平分。从平行四边形得到特殊平行四边形时,则不用强调对角线平分。但实际学生在选择题中,还是有一小半学生出现错误,忽略“平分”这个关键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了学生对于定义的掌握不是很完整,对于易错点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七、图形
有时在试题作答,怕画错辅助线,这个时候,需要在草稿上作图。而且一定要理解一线关键词,避免在分类讨论时出现遗漏。如某个点在线段上和直线上的区别就很大。相似三角形是用了相似符号还是用文字叙述,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不同的图形对应情况。
现在有些同学的图形意识和空间观念淡薄,甚至不会作图,导致思维不够完善。我发现一些优秀的教师,已经在指导学生用一些画图软件了,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作图,增强了对动点问题的理解,尤其是求极值的想象。
不过,在很多农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作图掌握情况都不行,这也许会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八、归纳与数学归纳
归纳就是通过观察和组合特殊的例子来发现普遍规律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初中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所以在试题考查中有寻找规律的题目,就是希望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我们学生在今后自主探究中,也要学会从观察出一些规律,形成正确的结论,这也许就是学生科学精神的开始。
本书在解题过程中从一般方法到每个细节都进行了强调,提醒我们从宏观到微观,都需要重视。解题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更多地在实践中领悟。
(2023年6月10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