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451:寒假读《为“真学”而教》有感5
(2023-01-15 21:07:00)非常道451:寒假读《为“真学”而教》有感5
践行九种有效的“改课”举措(三和四)
有了兴趣,有了自觉,有了学习方法,接下还要做什么事情呢?今天阅建议十二,和大家分享第三种“改课”举措。
第三种:引导倾听,凝聚静学的内力
我也读过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他说:“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也强调要认真地听,但是冯老师却捕捉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了一个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小学“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倾听教育,既可以理解为关于倾听的教育,即以倾听是什么、为什么要倾听、怎样倾听等问题为内容的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以学会倾听为目的的教育,即使人学会倾听的教育。指在课堂、课外等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学校行为使全员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并由此得到较大化和较优化教育效益、生命体验、人生成长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其间,每个人都是倾听者,也都是言说或表达者;亦即,他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中,营造彼此尊重、多向沟通、相互理解、共同促进的氛围,进而趋向或达成和谐教育或教育和谐的境界……
倾听即教育,或者说倾听对教育的前提性作用,以及在教育中的关键、核心地位 。没有倾听,就没有教育;只有倾听,才有教育;只要倾听,就会有教育的真正发生……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倾听呢?
首先是老师的魅力要十足,要能够完全征服学生。这个道理不言而喻,就不再赘述了。
其实是进行倾听训练。冯老师总结有类似于主题班、队会的专题行为训练;给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专门训练;嵌入学科教学中的附带训练。这些训练都有相应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有些学校提出了“倾听十问”:猜猜他说什么?信息来自何处?和我有何不同?表达是否正确?叙述是否全面?过程是否清晰?是否有理有据?互动是否有效?能滞更好陈述?是否需要提炼?这样有目的让学生倾听,学生听课的专注度才会上去,这样的倾听才能是学生进入真学的关键一环。
但是倾听文化并没有在很多教室实现,原因主要是老师身上,老师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效率至上等原因,不注意倾听学生发言,也不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导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成了平行线,无法在教学上产生共鸣。我曾去一些小学课堂听课,就能明显感觉到教师讲自己的,学生玩自己的,教学做了无用功,所以成绩低下。教师不以学生为中心,不关注学生在听没有,怎么听的,听的效果如何三个问题的话,只是完成了自己的知识传授任务,而没有完成知识过手的任务。传授很简单,过手很关键,因此倾听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知识吸收水平的关键。
因此教师一定要更多地从儿童立场或者说学生心理逻辑出发;要关注倾听弱势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要更多地接纳与欢迎新见和异议;要更多地借助于“第三只耳朵”,充当自己的听众。第三只耳朵是录音或录像设备,通过回放自省自正自己的教学。
教师学会倾听,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教与学就打通了关键的通道。
第四种: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
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探究过程,从而收获相应的知识。这称为“做中学”,冯老师提出了“捂、焐、悟、晤”的“经历学习四字口诀。
捂,以手盖物。教师要设计教学关,让学生一步一步发现其真面目,让探究的过程有好奇心和探究欲。
焐,有个词语叫焐热,就是教师把知识交给学生,学生需要学母鸡孵蛋一样,在合适的时间和温度下,知识破壳而出,成为学生学习的成果。
悟,简单说就领悟。就是把知识真正领悟,内化于心,能够灵活运用。
晤,就是引申为呈现、言说、对话和展示。学生能够把领悟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来正确表达,能够运用出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知识犹抱琵琶半遮面,到看清全貌,记在心里,随心而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授的是“长效的核心知识”。冯老师认为要识破、选好、锁定、放大这样的知识或原理,它们一定是少而精、少而深的。要抵抗住告诉学生任何应该知道的东西冲动,尽可能促其自力突破核心知识的藩篱。要乐于为围攻核心、解密原理而“浪费时间”。我觉得我自己在核心知识的讲解方面,时间花得不够,总有点囫囵吞枣的味道。我总在让学生在错误中再提高,更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对有些学生来说是好事,在错误中生成新知。但有些学生是错了也不回头,一错再错,这也让老师头疼。看来,这又要回到学习方法的问题上去解决。
慢慢来,不着急。
看来,很多时候,想法过多,没有静下心来做教学。自己浮躁,学生浮躁,最终,教与学没有形成合力,教得表面,学得肤浅,最后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大的建树。
我们停下来,听听学生学习的心声,不要被班上少数优生一叶障目,觉得自己教得还行。说得难听一点,好成绩除了教师引路之外,更重要还是学生自己的领悟能力强。
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了,为了学生的真学,为了学生的未来,多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机会。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偷懒,也是另一种变相的误人子弟。
教学,始终是一门艺术,如何高超的展现,需要教师的智慧。多读书,读好书,汲取别人的智慧,是一种好途径,毕竟,他山之石可心攻玉。
(2023年1月15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