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小时候吃过的三北豆酥糖。三北豆酥糖又称宁波豆酥糖,是宁波传统名特糕点,典型的宁式茶食,名扬江浙地区和海外。
据有关资料介绍,三北豆酥糖创始于清代,已经有悠久的制作历史。相传在一百多年前,余姚陆埠镇上开有一家叫乾丰的南货茶食店,豆酥糖是由一位宁波师傅试制成功的。由于配料考究,加工精细,制作的豆酥糖香甜可口,松脆无渣,入口即化,不粘牙齿,且香味独特,食后令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一时顾客盈门,名噪浙东,方圆数百里慕名争购者,络绎不绝。现在,余姚的陆埠镇,慈溪的周巷镇和沈师桥,以及宁波升阳泰旅游食品厂,是三北豆酥糖的主要产地和生产企业。
家住沈师桥的虞明江,做豆酥糖已有三十多年了,他制作的豆酥糖远近闻名,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前来。他制作豆酥糖的原料有白砂糖、饴糖、熟面粉、黄豆粉等,随着口味的不同,还有芝麻粉。据说,必须用当年的优质黄豆和芝麻为原料,才能使炒出来的黄豆粉和芝麻粉粉质细腻,香气浓郁。而饴糖的用料,须选取洁白晶莹的隔年陈糯米。因此,豆酥糖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豆酥糖的吃法,一般是买来打开包就吃。我最爱吃带有芝麻粉的豆酥糖,既有黄豆的香味,又有芝麻香味,特别好吃。我小时候吃豆酥糖,经常弄得嘴巴周围和鼻尖都粘上黄豆粉,像个小花脸,引得大人们哈哈大笑。有一年年末,家里做年糕,阿娘用刚捣好的热腾腾的年糕团,包上豆酥糖给我吃,那又香又甜又糯的味道,绝了。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家再自己做年糕,想用年糕团包豆酥糖来吃恐怕不容易了。我想,如果用粢饭团包豆酥糖来吃,也许也不错的吧!
令我惊讶的是,从网上看到现在的三北豆酥糖的包装装潢还是我记忆中的六、七十年前的样子,感到非常亲切。大家知道,由于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的发展,加上消费水平的提高,如今很多传统食品的包装装潢都变了,有的甚至出现过度包装。但是,三北豆酥糖还是和从前一样,用白色的纸包装得四方棱角分明,厚薄均匀,底封不用浆糊。据说,之所之底封不用浆糊,是为了免得豆酥糖发潮,使其能长久保存香、甜、酥、松特色。
为什么叫“三北豆酥糖”?起先,我以为和慈溪的三北镇有关。三北镇隶属于慈溪市,南依达蓬山,北濒杭州湾,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三北镇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早在六七千年前,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最早的文化遗存属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两千多年前,秦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从达蓬山东渡日本,开创了促进中日乃至世界文化交流之先河。达蓬山奇山秀水也曾让秦始皇东巡至此流连忘返。
后来我觉得不对。豆酥糖的创始地是余姚陆埠镇,其后的产地是慈溪的周巷镇和沈师桥,而并非在慈溪的三北镇。所以,三北豆酥糖的名称不可能和三北镇有关。于是,我在网上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三北”原来是指宁波的镇海、余姚、慈溪三地的旧称。由于豆酥糖的创业和生产主要在余姚、慈溪等宁波的三北地区,所以取名三北豆酥糖。
但是,最近我看到一些宁波人写的文章中,在提及三北时,有人认为,三北是指慈溪。由于它地处镇海北,慈城北和余姚北,因此又被称为“三北”。也有人认为,三北是余姚、慈溪和镇海三县北部旧时的统称。这样,三北的地理位置有了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慈溪;二是镇海、余姚、慈溪三地;三是余姚、慈溪和镇海三县北部。究竟应该是哪里?我也搞不清楚了。
纸包装得四方棱角分明,厚薄均匀,底封不用浆糊。
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以上图片下载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