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租房耗损看“价格”和“市价”

(2017-09-16 11:13:06)
分类: 经济
          老子在《道德经》教过很多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什么事物从古至今没有被改变。
          我忽然想到一个最简单例子,从古至今无法被改正的错误。
          从房东和房客说起。房客们的习惯通常不会很好,反正屋里的东西也不是自己的,家具电器生活用品因此会耗损得很快。而所有的折旧,房东一定要摊在每一个房客的房租上,就是说因房客的毛手毛脚,产生的耗损,花的都是房客自己的钱,可是没有房客会因这个“事实”:花的是自己的钱,而去爱护东主家的家具电器生活用品,因为“东西是别人的”。
         我的问题很简单:在《经济学》上,要如何解决上述这种浪费现像。
         (提示一点:这显然跟政治无关。)
         
        类似的错误,从古至今,在很多方面一直存在。比如说城市的公共设施。大概没有人会从“为了让自己少纳税”的角度,去主动爱护公共设施,不,人们往往不在乎:谁会在乎路边的一个垃圾桶呢?而事实是:人们越不爱护,公共设施耗损得就越快,需要缴纳的税就越多。
        新加坡做得好,那是靠罚款:重罚,不算;日本做得好,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没有教养”,是文化,也不算。
        
        再比如,这世界上所有的公司,员工都以为自己是在给老板打工。
        任何一个人的工资,是老板开出的吗?不是。老板或公司的管理层,他们给出的是“价格”:你劳动的分成比——每卖出一台苹果手机,他们认为每个员工应该从中分到多少。而市场给出的是“市价”:对你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进行估价。如上所述,“市价”永远不可能是100%正确,因为那意味着人类无法进步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时代,对同一价值的估价,也是不同的。
         市场竞争,为什么会是“有效”的?正是因为起作用的是“市价”,而不是“价格”。
        《经济学》为何停滞不前呢?也正是因为从“分工”之后,经济学界跑去研究“价格”,而不是“市价”。微观价格的性质是“交换比”:任一商品或服务和其它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比例。说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那是自相矛盾(这里求也好需也罢都一样)。其它的不管说供求(需)是“某某关系”,那都是在表述即定或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说需求曲线斜率永远向下(数轴),是一种很有技巧的分析方法(微观),但这不是经济理论。
        中国有句古话“欲壑难填”,古玩市场就是例子:除了投资目的,花1个亿买一个古玩,就是用1个亿的代价,去填自己的欲壑。皇帝也是例子:人民要被迫创造价值,去“填”皇帝的欲壑,这就有了金字塔、卢浮宫、故宫、白金汉宫,这些东西在美国一样也见不到。
       或者我更简单的用一个命题:任何一个需求者,同时他也必须是生产者。那么,这种情况下,需求曲线斜率永远为负是什么意思呢?它就是在表述:“马太效应”的方程展开式是对数函数。当然,皇帝可以用手中的权力,推翻掉我这个命题。
       
       于是我认为,现在是时候,把《经济学》引回到“市价”这条路上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其实就是从分工开始论述的。而米尔顿.弗里德曼也举过例子:铅笔的分工。生产一只小小的铅笔,难以置信,市场居然有几十个部门在参于分工,而任意一个部门,没有人知道那是在生产铅笔。加粗的这句很难听懂,是亚当.斯密没有写到的,现在我听懂了。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为谁生产”这个命题,顶多是“为钱而生产”。也没有“资源配置”这种说法,只有“资源的浪费”。
         如果没有人知道这是在生产铅笔,那么,市场的分工,究竟是靠什么组织起来的呢?而每一个环节的参于者,又是如何进行价值判断的呢?是通过利润,工资也是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商人总是容易多赚到钱,因为他们直接判断利润,不看别的。比如说投资,不管我买入多少可口可乐的股票,对于公司来说,这个过程我创造了什么价值呢?没有,直接是“零”(我准备写《忏悔录》从租房耗损看“价格”和“市价”)。
        像我这样,一个价值为零的人,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我减少了浪费:比如我不会把一分钱,投在只会“烧钱”的人身上。也许我也会做点投机,那是我想和猪摔跤:因为我觉得自己很聪明,能摔赢猪。尽管芒格爷爷一直教导:不要跟猪摔跤。所以我想,如果我傻一点,也许更早的时候就懂得如何做投资了。
         在经济的全球化后,市场的分工,是有70亿人参于其中,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市价”的产生更加是无比复杂,复杂到连参于者自己都不懂。但是却有一个简单有效的规则,让所有的参于者进行判断:利润——就是所谓的“逐利”。什么是利润呢?在市场分工中,自己的劳动能从中分到多少。利润的性质等同于工资。
         《相对论》是“无价”的吗?错了,那是因为它写的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不是被发明,它是被发现,所以没有办法计为“知识产权”。爱因斯坦发现了客观规律,自己却拿不到一分钱。但它是有“市价”的,只不过这个“市价”是体现在国家层面,通俗的讲就是GDP。但是《相对论》的“市价”如何反映在GDP上,那就更复杂了。
         
         在《绝命毒师》里,沃尔特.怀特有一次骗他的妻子,说他在加班,他妻子说:你拿多少工资做多少事,他们又没有多付你工资,你为什么老加班?
        我要说的是:这是错的。如果你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样才从市场的分工中赚到更多的利润或工资。你的老板,或公司的管理层,他们会给错“工资”(价格),在一个没有价格管制的市场里,如果他们给错价格:一般是给得太低,要么你会被其它公司挖走;要么你可以直接炒你老板的鱿鱼。如果你的综合能力很强,直接就可以自己创业了。这个过程,是“市价”在起作用:市场在对你估价。
         
         尽管今天的市场分工,己经发展到了可以给人力资本中“无价”的部份:不直接产生价值,给出“市价”的地步了:比如谷歌公司,现在可以招聘从事前沿理论工作的科学家。 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谷歌在“挖国家的墙角”。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问题”,我本能的倾向于认为不是,但这个我没有想好。如果是,那么问题仍然在于:公共利益。就是说,假设谷歌公司做错了,从经济学上,最终结果一定是:他们要被逼得多纳税。
        
        很多时候,并不是公司的管理机制或激励制度有问题。比如如果公司能保持竞争力,那么股权就是一种激励;如果公司不能保持竞争力,那么股权激励的性质就变成:公司发不起工资,又没有办法像财政部或美联储那样印刷“绿钞”,但他们仍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印股票来发工资。再比如,很多时候不是管理问题,而是每个员工都认为:老板给多少工资,我干多少事——就像沃尔特.怀特的妻子认为的那样。
        所以最好的管理办法,就是想办法给员工灌输正确的理念:任何人都是在给自己打工。如果老板或管理层在利润和工资上分配的不公平(确实存在),那么你会被其它公司挖掉,你可以炒老板鱿鱼,你还可以自己创业。如果任何人,一直抱着“给老板打工”的理念,至少你会不断的浪费时间,直到一辈子碌碌无为。
        市场不会马上就发现你的价值,你确保自己一直在进步的同时,需要耐心一点。
        
        市场每个参于者,是靠“利润”去判断“自己要怎么做”。所以,这就有了“市场是逐利”的这句话。但市场并非是逐利的,人性更非如此:自私自利。一个面包师,他只想用他的劳动,养活他和他的家人——这是自私自利么?
        在“市价”的这个起跑点上,我希望自己不是独自一人。在房东和房客的这个例子里,我也没有答案,希望这个星球上,可以找到哪个天才创办的公司,这个公司能给出一个答案,或一个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