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整个反弹过程,却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调整浪的形态,我找不到平台形或三角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状况?
所以,我现在知道,波浪不仅要看它的上涨形态,还要看它的下跌形态,它们同样重要。
这是3301.21点到12月13日的3118.75点。我认为这里,沪指看上去,在形态和比率上,像是己经满足5浪推动的“必备结构”:扩散楔形5浪。但是图中的两个红色方框处,仍然无法确认:1、第一个方框处,跳空缺口究竟“跳掉了”哪部份子浪?2、虽然多出一个5浪,但那究竟是不是5浪。
当然,这张图的划分,后面被否定了(或者说指数自己否定掉了
)。
(博文最后还有一张“跳空缺口”的附图。)
图2-2,是针对3301点到3068点,可能的5浪划分。3浪3是双锯齿;3浪4是锯齿+三角形。
波浪运动本身就是处在多选性的状况中吗?我认为是的,典型的表现“任意3浪”(嵌在两个结构中的随机的链接浪)、“3-3-3-3-3”计数的“终结倾斜三角形”这类形态上,这像图中,我所划分的第5浪:扩散形态的终结倾斜三角形。
沪指也在推动浪(向下)里,只是无法确认形态“一定是怎么样的”。
还是深成指比较“老实”,或者说表面上看上去,比较老实
。
图3-1是深成指60分钟K线。它应该是比较简单明了的。
圈1浪的(2)浪也不能排除是平台形(同样是缺口问题),反正我看到1分钟K线,也无法确定。
由于上周,日K线上加速的“四连阴”,结合前期反弹的形态,那么,深指成短线,大概率要跌出“一波流”了。创业板也是一样。
其实,现在指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沪深300”指数。
它一开始,看上去倒是有希望,凭借相对合理的指数设计(淘弱择强),走出“循环8浪”的上涨,但我认为,这一过程,最终也会在“拿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强盗逻辑中被毁掉。就像沪指和深指一样。
图4-1,
是沪深300指数,上一波5浪上涨到现在。
在上一波5浪上涨中,3浪的子浪延长的方式,也是交替的:3浪1(“5-3-5-3-5”计数的楔形5浪),延长在1子浪;3浪3,延长在3子浪;3浪5,延长在5子浪。
2浪是复杂的“锯齿+三角形”;4浪是个简单的“3-3-5”的平台形。
如果沪深300没有跌完(那我现在还看不懂“A长C短”调整形态
),那么,图中就是这轮调整的极限区间。
为什么一波强劲的5浪推动后,会跌得这么深呢?
上图,可能说明它为什么会跌得这么深:假设上一波不是一个单独的5浪,而是和1606.73那一波5浪,结合起来的ABC反弹浪。那么,三重比率关系,都指向230X点。
我认为指数价格的波浪运作,本身只是经济,在数学上计数,而它自身处在“多选”状态时,就像本图中,“3-3-3-3-3”计数的楔形5浪的特点:它可以做为上一波的C浪,也可以做为下一波的B浪。
上周,我看到橡树资本创始人Marks提出一个观点“真实的事实”,但是,我认为上图很好的说明,事实本身也在“假设”;如果看阿根廷股市,他会发现“事实本身就是错的”。
就说是,他和巴菲特,这辈子唯一正确的事实只有一个:生在美国
。
不是所有国家的股市,都实现“复数级别”的上涨——那是建立在“复利”级别上的。
这些国家,指数的上涨,大概是以数量的量级为推动。在这样的国家里,1/0.618,它只是一个比率或对数。
附图:跳空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