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和概念:利率、利息、汇率
(2016-05-18 10:53:55)
《常识和概念》,大概是我写过的最好的博文了。
苹果公司,账面上的现金,有2000多亿美元。降息对苹果公司有何利好呢?没有,降息只对高负债的企业是“利好”,这仅仅只是财务的存量上的考量。
在这里,“降息”的“息”指的是什么呢?折合成年率的利息。
——没有负债,就没有利息。利息是债务者的成本。当债务者没有净利润来偿还通胀率时,它就会破产。
一家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公司,出口的纺织品的美元价格,只是名义价格。而实际价格,是由它所能获得的利润决定的。换而言之,无所谓央行把美元/人民币的比率,设在哪里,企业都会以它所能获得的利润,去调整出口纺织品的实际价格。
汇率不能决定出口。我出口一件衬衫,10美元,难道说,央行不调整人民币汇率,我就无法把衬衫降价?降到9美元?8美元?因为利润下降——资本回报率下降——资本外流——引发汇率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正确的表述应为:以本位货币衡量的相同商品的相对成本。不过就算如此,有何意义呢?相对成本的高低,在同一个国家也是不同的。以人工工资为例:收入-支出=净盈余。考量人口流动的指标是净盈余,而不是净收入,更不是名义收入。
利率的定义是什么?法定利息与折合成年率的通货膨胀的比率为1。如果年化的通货膨胀率为2%,那么基准利率就应该是2%。在法币时代,这是由央行来设定的,不管是费雪所定义的“通胀”,还是泰勒规则,都是为了设定这个比率而设计的一个规则。
如果在金本位时代,它等于经过流通中的黄金数量/GDP总量调整过的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市场利率”的定义;以及它和“法定利率”的区别所在。
那么,法币时代,央行“利率政策”的性质就变成:以央行所宣称的“法定利息”取代“市场利息”。因为这时的法定利率,己经和通货膨胀率脱锚了,变成了由央行所指定的“利息”。
这样做有何意义呢?
一个意义是:通过“向所有人征收通胀税”来迩补“债务——现金流”缺口。在上面的例子里,不管按哪个指标,美联储今天的基准利率,都应该被设定在2%上方。就是说,苹果公司的账面利息少了,被转移去迩补了什么人的“债务——现金流”缺口了。
苹果公司并没有赚到“通货膨胀税”,相反,它同样被征收了“通货膨胀税”,为了躲避这种行为,美国的大公司,用“回购股份”的办法来避免被“征收通货膨胀税”。所以在今年一季度,美股的回购规模继续维持在高位,虽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速在下滑。
另一个意义是:央行宣称它有“反周期调控”的能力。比如说,一头驴,白天拉磨晚上睡觉。央行认为,它可以让这头驴晚上拉磨白天睡觉。当然,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更何况驴。再说,驴永远不会明白,巴菲特宣称它们每年所增加的“1000美金”的“名义工资收入”,其实就是它所被征走的“通货膨胀税”的一部份。
在金本位时代,央行试图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去对“流通中的黄金数量/GDP总量”进行反向调整,以保持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比率大致为1。而在大萧条时代,这几乎不可能做到。最后摩根索和辛迪加们把民间黄金回笼,并通过强制设定“黄金/GDP”比率,为直接干预利率创造了条件。
而在法币时代,央行并不需要“反向调整”,只要直接把法定利息锚住通货膨胀率就行了。但法币时代,经济也会出现“通缩”,这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它的含义应该是:债务增速持续超过GDP增速。
另一个原因是:央行试图开印钞机去阻止“实际GDP萎缩”。注意:这不是“通缩”;也不是周期性衰退。
而“人工货币政策的试验”由此开始。然而,它的本质是:降低了“实际利息”,把“征收通货的膨胀税”转移给负债者,以避免它们的“债务——现金流”缺口被市场清算。
但是,这样做等于鼓励了“收不抵支”的负债者们,出现了更多的“收不抵支”时,央行就需要面对利率期货——即远期合约所给出“更低的市场利息”:要么,继续征收更多的通货膨胀税来对冲他们的“债务——现金流”缺口。
所以,“负利息”的环境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只要明白“负利息”的起因,就必然知道它的结果:要么需要征收更高的通货膨胀税,要么收不抵支的债务者最终要被市场清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