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引用了“Value_at_Risk的博客”,一篇博文的截图。
我下面提出一个有趣的思考:
如上图,A和B两个例子:以恒定速度(常数)向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中注水,水位上升是两条形状不同的曲线,如图中所示。
我们把杯子想像成“需求”,把水想像成“供给”,比如说,我们供给(生产)可口可乐,来满足这个星球上,70亿人的需求。那么,我们设定可口可乐有垄断优势,它可以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向市场供给可口可乐,那么,在70亿人的需求被满足之前,可口可乐所产生的利润的年化复合增长率,理应像例子A的曲线形状:一条上凹的上升曲线。
因为显而易见,从任何“量—价”的角度出发,是绝对不可能得到B的例子中所示的曲线形状。
但是,“复利”的曲线形状:指数级增长,恰恰不是A,而是B。
任何从“量—价”的角度出发,都不可能解释。
从实际的情况上说,很多公司的“复利曲线”,不是“指数级增长”,而是A例子所示:产品的利润总量,在需求从零到达到极限前(总不可能卖给外星人吧?),总是呈现出一条向上而形状上凹的曲线。
A例子所示的曲线,也应该存在着一个潜在的、通过“量—价”关系表达,并且非常优美的商业定理,虽然现在还没有被商学院准确的表达出来。
——但这样的公司,仍然不能被称为“伟大”。
上世纪到今天的美国消费和医药行业的领头羊,比如强生,或是耐克,它们都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我假设AT@T如果没有被拆分掉前,它也应该是如此,而且必将如此。而这些公司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菲特和他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公司以复利——指数级进行增长呢?
一个解释是:竞争优势——某段时间,经济以较恒定的速度增长,而它们的竞争对手却越来越少,反过来说:市场越来越大,但它们构筑的“护城河”却越来越高。
但我对这个解释不满意,因为它类似于垄断:经济增长*固定分成比;而如果从人类经济增长的角度,我之前的博文,己经解释过了:它理应是一条波浪型上升的曲线,绝不可能有例外。
我无法解释指数级增长,它是定律,曲线本身就显而易见的存在一个常数或常数关系。如果从思想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它更像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结果,打个比方:1+1;2+2;3+3;5+5,然后通过市场的“分成定理”,转换成:(1+1;2+2)——3+1;(3+1;5+3)——6+2。
在一般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东西,在我看来是很复杂的,比如说“通胀率”,一个朋友的简单问题复杂到让我快神经错乱了。但如上所述,我还是简单的否定了“量—价”到“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