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上半年行情回顾

(2015-08-04 19:12:56)
标签:

股票

分类: 指数
     本博所有内容,纯属个人看法。
       
     先看一下个人所做的上证指数全景图。
      2015年上半年行情回顾

 
      在《猜顶》中,绿色角度线,个人所选的起点是错的,现修正为:2014年3月12日1974点。
      回过头看,个人一开始,选取的这组角度线的思考方式,仍然是正确的。指数在角度线上,两次加速:2014年12月,和2015年4月,融资余额的两次加速,都是一一对应的。
      
      终于明白,年初亮瞎我双眼的“成交量”(见《一季度行情简要回顾》),原来是压杠杆造成的,现在一查,明的就4万亿。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么多杠杆资金入市?政策市。政策市的逻辑是什么?我以前说过:一只狗吃屎,只要有人跟了,这只狗就是对的。靠着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不需要本钱都能做庄(自己去看《股票做手回忆录》)。只不过,这次资金大举压杠杆,导致今年6月份,A股股灾的最直接原因。
        不救市会有什么结果?我以金融指数为例:
        2015年上半年行情回顾

         红色路径:没有救市,就是以5浪直接开杀,无数人会被杀到爆。(注意一个细节:6月25日到30日,即图中3-1部份,5分钟分时上有疑问,我推测这里己经有资金入场干预了,最终在60分钟分时上,仍然形成5个子浪,)。
         绿色:就是救市的结果。
         蓝色:这是救市的最佳时机,因为场外资金还在涌入、利率仍趋低位,跌势形态还没完全展开,“扭曲操作”是具备一定的条件的,为后续决策提供一些时间。但是汇金之前不刚卖了工行么?
         结果,3-3刚展开时,最差的救市时点下进场,还死杠?
         买了不少货吧,亲。
         
         再谈央行的货币政策对A股的影响。
         如下图:        2015年上半年行情回顾

       央行的货币政策,只有在估值中枢附近时,A股才可能会被影响。但货币政策,并不决定牛熊。
       绿色1:09年,股市是跟随财政投放上涨的,当时央行货币政策比起08年时,其实还是偏收紧的;
       黄色:央行再次收紧货币政策,导致了钱荒,产生出黄圈:1849点。
       绿色2:就是这一次,是实际利率下行,和政策市+大规模杠杆,共同导致了猛涨的行情。
         
       现在A股的估值中枢,个人认为是2500-2800点。从直观的技术图形上看中枢,意味着股市以这条中枢,要么时间上守衡;要么空间上守衡。举个例子如下图:
       2015年上半年行情回顾
       这是上证指数的月K线。比如:
       熊市时,以2500点为中枢,6124点起到1974点止,一轮熊市,股指处在中枢上方和下方的时间,分别是38个月和39个月。
       07年牛市时,以2700点为中枢,从998点为始。998涨到中枢花了19个月,再跌到中枢,又是19个月。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市场的估值中枢永远是:本金回报-交易成本,折现成年率,即本金回报率-交易成本耗损率。我算不到估值中枢提升的理由在哪里。相反,万亿成交量所带来的融资成本、交易手续费和印花税,足以耗完所有上市公司每年的增量红利。比如说,2015年,上市公司派现红利,同比增加了1000亿,但是当年市场的交易成本却增加了2000亿(折算成年率的发行费用、制度的隐性成本还没计算),内在价值,反而是下降的。
      
      杠杆减下来,交易量降下来,注册制早点开始,市场的总体交易成本下降,反而利好长线股市。
      而不是在“B”上折腾。从2000年以来,不断在“B”上折腾,结果又是什么呢?一次最终跌破1000点;一次最终跌破2000点。
      不然,还是去玩房地产吧,让中国的中产阶级20年不吃不喝去买套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再三七分账,这是稳稳当当的做地主,赚钱发财。
       玩股市,太危险了,不小心还把自己都搭进去。

      做为我个人而言,一组角度线,起点参数的取点失误,最后“猜顶”失败。这是一个教训。
      个人吸取教训,做愚者千虑,只求一得:
       2015年上半年行情回顾
           深指,20倍市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