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的分析,就从借用以前的家用电脑市场开始吧。首先现在支架也是可“组装”的,所以产生了号称上千家的“生产厂商”(其实是组装厂商);其次我搞不懂什么样的算是“自主研发”?
工业机器人,也是组装出来的,同样没有任何一个厂家,能自己生产所有的部件。所以首先组装不是问题。
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国际大厂,其市场估值远超过生产家用电脑的国际大厂,在国外股市,工业机器人大厂的估值通常在50倍市盈率——100倍市盈率。我想区别,不在于市场的增量,家用电脑进入智能化时代后,增量也会非常可观。而是工业机器人没有统一的工业标准。
任何一台家用电脑硬盘坏了,或是内存坏了,都能去市场上买,这家头痛了换别家的头,那家脚痛了也可以换这家的脚,哪家都一样;而工业机器人可不一样,这家的机械手坏了,换别家的,肯定是装不上的,装上去了也不能用,因为不兼容。
——能组装的市场,一定是兼容的,也是不容易赚钱的。
强生在支架研发上,试图复制出摩尔定律:即每24个月性能翻一倍——换成支架就是每24个月更新一款。但支架不是电脑,它是直接安装在人体内的。摩尔定律违反了医学的安全法则:即24个月都不够临床证明其安全性。最终不断的召回事件,让强生退出。
我们回顾一下,1995年左右的家用电脑市场。那时候,以联想、方正为主的国内品牌刚刚兴起,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有组装机市场,组装一台电脑比品牌便宜20%;还有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也在组装机市场中用代理制销售的其它电脑品牌。但最终拥有自己销售渠道的,占据了后来的多数份额。比如中国的联想和美国的戴尔(直销)。
——支架也是类似,现在销售以自有销渠和代理制两种。
考虑到支架,其要求的安全性,都超过了服务器级别,所以竞争最终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激烈”。服务器的利润也超过家用电脑。多数企业不会选择自己组装,因为后期维护的费用可能更高,远超家用电脑的维护费用。是过高的维护费用,而不是服务器价格,决定了企业选择品牌服务器,而不是自己组装一个。
——所以,现在市场上众多的支架厂商,很快就会大浪淘沙。
支架技术太专业,我根本不可能搞懂。能搞懂的,是自有销售渠道很重要;临床数据是唯一的标准;竞争门槛会越来越高;这似乎是一条通向无穷小领域的路,比如从心血管到以后的脑血管?解决人体排异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原装货”,比如人造血管?
对于支架这个行业而言,可能自有渠道会比代理制好;其次对于小信而言,渠道己有且可共用,而对别人,自建渠道的费用相对较高,而且和现有的代理制重复。最后研发的费用也是很高的,研发而得不到行业标准,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强生退出、波士顿裁员。国内的企业,以现有的实力,还是“跟随跑”比较好。
——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