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饼》教学设计
(2019-01-17 22:13:09)
标签:
教学设计 |
《分饼》教学设计
西安市高陵区城关小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7~6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理解它们的含义,理解带分数和整数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 假分数”和“ 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
1、
2、
3、
设计意图:
二、 探索新知
活动操作:5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1、
设计意图:
2、
第一种分法:先每人分一整张饼,再把剩下的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再分得其中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课件演示学生分法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分法的结果:一张加张,如何来表示?让学生进行讨论。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带着一个分数的数,叫什么数呢?板书:带分数。然后出示写作:1;读作:一又四分之一。让学生跟读,并让学生列举几个带分数并读写。
第二种分法:我把每张饼都平均分成4份,共分成了20份,每人分得其中的5份,我觉得每人应该分到了。
学生质疑:5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至少分到一张饼,怎么会是呢?!
师: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每张饼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单位“1”,而不是5张饼是单位“1”,所以,并不是把5张饼合成一个大饼,不是占大饼的几分之几,而是原来饼的多少。
设计意图:
第三种分法:把5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5张饼的,也就是,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课件演示学生分法的图片。
师:请认真观察,你能发现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吗?(分子比分母大)
师:像这样的分数叫假分数,然后板书:假分数。
让学生按照这个特点试说几个假分数。
师:和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进行小结:这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也是正确的,并且他们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大小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以前认识的分数大多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像这样的分数是真分数。
你能举几个真分数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 :
师:同学们帮八戒解决了难题,他很感谢我们!常言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八戒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下面就请你们把,
,
3、让学生自己对真、假分数加以区别,总结各有什么特点。
真分数特点:分子比分母小,分数值小于1.
假分数特点: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比分母大,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特点: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分数部分,带分数都大于1。
讨论:根据以上发现,你认为带分数和假分数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结论:带分数和假分数有关系,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进而引出分数的分类。
设计意图:借助数线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真、假分数的的特点,即分数值大小与1的关系,也让学生产生了对带分数和假分数关系的进一步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二者的关系,引入了分数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1、真分数都( )1,假分数都()1,带分数都( )1。
2、分母是7的真分数有(
3、谜语:根据所给成语猜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属于哪一类。
七上八下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进行了知识的整合。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家族的三个朋友,你能介绍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吗?
2、交流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像, , …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特点: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都小于1.
像,
特点: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比分母大,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像1,2,3,5,…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
特点: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分数部分,带分数都大于1。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了“5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得多少张饼?”的问题,从中引出了假分数、带分数这两个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新知的产生过程,进而相对于这两个概念引出了真分数的概念,同时利用数线让学生发现了真、假分数的特点即大小关系,以及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为分数的分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水到渠成,同时反过来让学生对三种分数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
存在问题:
1、
2、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如下:
1、 强化训练,如:(1)写出分母是5的最小假分数,分子是9的最小假分数。
(2)判断:所有的假分数都大于1。(
2、在紧接着的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教学中进一步强调,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总之,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为后继学习扫清障碍,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