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2019-01-18 19:29:15)
标签:
教学设计 |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西安市高陵区城关小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77~7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王叔叔是为切割工,他想把长为12米与18米的两根铁丝切割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他该怎样切割?至少可以切割成几段?
你会用什么数学知识帮王叔叔解决问题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他会联系过去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记忆,激活思维,提升思维、进而拓展思维。
二、自主探索
学生先自主探究,再交流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1、
指名汇报
生1:我先找出12和18各自的因数,再找它们中相同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对照着圈出12和18相同的因数。
生2:我只写出12的因数,再看它们里面有哪些是18的因数,就找到了它们相同的因数。
生3:用集合圈的方式,中间相交的部分就是12和18相同的因数。
师:那么,王叔叔有几种切割的方法?怎样切?
设计意图: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局限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活跃起来。
2、认识最大公因数
师:我们把两个数相同的因数叫作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所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
思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
(2)
(3)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引领,让学生不仅明确了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而且通过集合圈的直观表达方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进而突出了寻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最基本的方法列举法,也是对最大公因数这个概念本质理解的应用。
3、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观察 每组数 ,我们发现:(
观察 每组数 ,我们发现:(
(3) 8和9
观察 每组数 ,我们发现:(
4、总结:我们今天学习的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
(1)一般数的方法:列举法
(2)特殊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
两个不同的质数,最大公因数是1;
设计意图:
生4:他有4种切法,分别可以切成每段1米,或者2米,或者3米,或者6米。至少可以切成5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不仅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前后照应,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
1、我是小法官。
(1)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两个数的公因数一定小于这两个数。
(3)最大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
2、找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
设计意图:
3、、小试身手:张叔叔想把一张长60厘米,宽45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加工成正方形铁板,并且要使这张铁皮没有剩余,至少可以切成几张呢?
设计意图: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探究,去感受数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1,2,3,6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两个数相同的因数叫作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实际上是对“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实际应用,这种导课的方法我觉得应该大力提倡。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
第二:在学习完新知之后,让学生返回头来解决起初的问题,不仅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前后照应,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