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力量
(2025-03-10 11:49:35)知识产权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力量
李永康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李强总理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挖掘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知识产权为“新”劳动者确立主体性地位。强调知识产权制度中人的主体性,既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也是发展新生产力不可缺失的关键一环。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孵化为例,比亚迪的研发团队成员依靠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刀片电池”技术实现了从传统能源汽车到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的华丽转型,在新能源汽车的国际赛道上独领风骚。新能源汽车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但归根到底还是创新型人才的胜利。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就要以创新性人才的永世赓续为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
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应当回应未来产业中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如DeepSeek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实例,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能力,但其主体性地位问题仍在引发热烈讨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解决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体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这不仅需要司法者充分挖掘和回顾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本源,更需要立法者充分锤炼前瞻性思维,建构起一套逻辑自洽又突出以人为本的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为“新”生产对象厚植“人文基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是技术的发展和人文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的生产力模式。其中人文的发展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中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时代基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为深厚底蕴。
知识产权制度能够有效地将人文性编码进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基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和创意产业中并加以严格保护,进一步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作品,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近期《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彰显了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号召力,厚积薄发的国产游戏行业也期待着多领域、深层次、更大范围的知识产权系统保护。
知识产权触发“新”生产工具的“生态化学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的技术成果和生产工具不断涌现,为激励创新者持续投入研发,形成正向激励的创新循环,新的技术成果和生产工具迫切地需要得到法律上的有力保护。比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重心逐渐扩展到计算机软件源代码、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多个领域。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排他许可、独占许可制度能够帮助权利人快速转化其技术成果,将新生产工具投入商用以创造大量经济价值,有助于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可以联动其他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利,天然具备市场价值评估、质押融资等功能,通过投融资工具将知识产权资本化,是激活企业无形资产、助力新生产工具商业化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生产力要素中“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同频共振、同声相应的必然结果。当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对撞产业变革的风险挑战,当科技创新的风起云涌鼓满驶往星辰大海的时代船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知识产权制度唯有向“新”求变、竞逐未来,方能走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之路;唯有以“质”谋远、披坚执锐,方能汇聚起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