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字,我筑梦路上的精神灯塔

(2023-07-09 17:05:25)

文字,我筑梦路上的精神灯塔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岁月留不住青春的脚步,清浅时光,文字始终不离不弃。回首中,文字已成了我精神的伴侣,灵魂的寄托!

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一书里谈及教师专业阅读时提出了五大假设,即:1.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的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2.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3.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5.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教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魏老师站在了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基本规律、学科知识难易序列、个体认知理论以及阅读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之上,这是高瞻远瞩,是顶层设计。

做小学语文教师已十年之久,我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呢?专业发展路上,我是否也经历了“浪漫—精确—综合”的旅程呢?我的阅读是由浅入深的吗?我的阅读路径是什么呢?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有没有一本特定的书为我照亮前行的路呢?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与我而言,书不仅仅是药,也不仅仅是食粮,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穿越他人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之一,文字还是一盏灯温暖了我的生命:不会忘记,寂寞童年,是她点燃了我的快乐回忆;不能忘记,迷茫青春,是她照亮了我的蹉跎岁月;不敢忘记,浮躁人生,是她指明了我的盲目灵魂……书,我的闺蜜,我的战友,我的伴侣,我人生中再也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文字,我筑梦路上的精神灯塔 

浪漫感知

   文学阅读点燃了梦想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我,只是喜欢上阅读罢了!

喜欢阅读,我喜欢小说。不知从何时起,我便喜欢上了小说,或许小学三年级那会儿吧!爸爸是一个武侠小说迷,记忆中,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那一本本封面花哨,纸质粗糙的有点泛了黄的厚书。因好奇,我也时不时偷着瞄上几眼,后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偷瞄”的次数便多了起来,虽不能读懂什么,但也会被书中人物的传奇经历震撼好些天,并还傻傻地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遇上那一绝世高人,练就一身绝世武功,打败天下无敌手!或许因为太小了的缘故,现在只是依稀记起《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至于其它,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后来《红楼梦》一书竟囫囵吞枣捧了三遍,小学读故事,中学读人物关系,后来就关注起了书中诗词,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曾认真地把书中所有诗词都抄了下来,汇编了一本《红楼诗词》,至今保存完好!小说的阅读中,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人物传记的河流,在学校的图书馆,又因对历史的偏爱,《秦始皇传记》《武则天传记》《王阳明传》等书便成了我单调生活中的一抹晚霞!再后来,也是在学校图书馆,我走近了老舍,走近了巴金,尤其喜欢茅盾先生的作品,喜欢他那散文一样的小说,小说一般的散文。最后,小小说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及深长的内蕴走进了我的阅读生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偷偷用她的形式涂抹我的校园生活,一直珍藏于我的涂抹本中!

小说的阅读使我走上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把我从无知孩童引向追求梦想的少女的第一步!小说让我辩证地看着这个世界,还有这个世界的人生百态!

如果说小说丰厚了我的阅读常识,诗歌则填补了我的情感空白!

喜欢阅读,我喜欢诗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金钦俊说:诗歌是文学艺术中最高贵的公主,是最贴近心灵的艺术形式。当《红楼诗词》成功汇编之后,我一发不可收地喜欢上了诗歌,曾沉醉于潇湘馆的悲悲戚戚,征服于蘅芜院的大气磅礴。当然,后来,我还是最钟情现代诗,喜欢那不拘一格的洒脱浪漫,尤其是《散文诗》走进我的生活之后,我庆幸自己找到了生活的一方净土,心灵的一泓清泉。她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但她不拒绝乡土田园,自然风光及历史和政治的加盟,她集散文,诗歌于一身,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诠释了文学的深刻与丰富!所以,栾承舟的禅思,喻子涵的诗情,吴雪峰的清新时刻伴随着我的夜半三更!喜欢《散文诗》,喜欢她清新的,淡雅的却不失哲理的长短句,如“带着我的微笑,在午夜,雕刻时光!”……如今,我和孩子们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诗意徜徉;我把自己的写作称为雕刻;我的写作体系中周四主题“雕一篇文入生活”中的那些散文诗的写作,或许便是那时深埋的种子。

《散文诗》的确滋润了我粗糙的情感,对于她的喜爱,我便自然而然喜欢上了散文!

喜欢阅读,我喜欢散文!当阅读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水分的时候,我渐渐走出了故事,靠近了“文学阅读”,并开始关注文学书籍。散文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便深深吸引了我。她时而清新得像萋萋芳草;时而绚丽得如璀璨的霞光;时而纯真得犹婴儿的香吻;时而深邃得仿韵在骨子里的诗歌……所以我开始捧郭沫若的《银杏》;孙伏园的《红叶》;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在现代散文中游园游弋;我又迷上了张恨水的《陶然亭》;冰心的《樱花赞》;萧白的《响在心中的水声》……在当代散文里穿梭嬉戏。喜欢散文,我也开始涂抹,仿散文的文学样式以随笔的形式记录我及我身边人的故事,反思我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今,在我的书写体系中,周一主题“携一颗心做教育”中的那些教育叙事,便是那时给予的汲取。 

文学关乎心灵,文学阅读唤醒了我的心灵,它是阅读中的浅阅读;文学阅读滋润着我的情感,它是我阅读路径的出发点;文学阅读呵护着我的生命,它是我知识结构中最柔软的部分;文学阅读点燃着我的梦想,它引领我浪漫地感知着这个世界……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人生逐渐走向了理性,开始在阅读中思考我的工作,我的人生,还有我的梦想。阅读的视角也逐渐开始了偏移,有所侧重。随着我们学校加盟新教育,我成为新教育征途上一个追梦人之后,我的阅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不知不觉,我走上了这样一条阅读之路,阅读这盏灯在我的生命里不可或缺。

理性过渡  期刊阅读滋润着梦想

不断阅读,不读不食,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穿越他人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之一,融入了我的生命。

不知内情的人开始质疑:你怎么会对那些枯燥乏味的文章感兴趣?看着他们一脸的疑惑,也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这文章的快乐点击;这文章的直击心灵;这文章的攻玉之妙;这文章的幸福收获……困惑、迷茫、怀疑、无知……这一切,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灵机一动的快感,柳暗花明的豁然,醍醐灌顶的释然……所以,做教师,我喜欢上了阅读“文章”。

爱上期刊文章。因为对小学语文的热爱,因为对小学教育的痴情,在困顿中,于迷茫里,我捧起了《人民教育》,读起了《教师博览》,把目光锁在了《教育科研论坛》等教育期刊上。感人的教育叙事使我的心在感动中走向了博大,博大于我所遇到的孩子;与时俱进的管理分享使我开阔了视野,赏尽了名校风采;前卫的文化长廊,夯实了我捧书的决心,增加了我涂抹的信心;“教学新探”牵引着我紧跟时代步伐在逐梦的道路上,不至于汗颜于小语;“课堂聚焦”鞭策着我常站课堂,长于课堂,教学相长着前行……教育期刊的阅读,教育期刊里的篇篇文章都是我迷途的心灯,失向的风帆,有了她们,我的教学生了羽翼,我的孩子亮了眼睛,我的梦想真了实处!

这样一种过渡,是不是我阅读路径上的由浅入深地行进呢?是不是我阅读路径上的一个分水岭呢?

对知识的迫切需求,我一边捧着教育期刊,一边盯上了教育专著!

精确反思 专著阅读观照着梦想

朱永新老师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不知不觉,阅读成了我的信仰!学然后知不足。正是因为期刊的阅读,我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知,尤其是对小学语文,对孩子,对教育,甚至是对自己。不足而知学,我的阅读便又走向了另一个高度!

信仰阅读,我信赖教育专著。如果说期刊只是一篇篇文章的累积的话,那里“散家”最多,而教育专著绝对是一个人一生的累积,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思想变化,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社会影响通过他们的系统性的叙述,字字进驻到我的内心深处。

工作初期,困惑不断:什么样的姿态才是一个教育人该有的教育姿态呢?什么样的姿态才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用生命来书写呢?什么样的姿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教育的世界,融入教育甚至是人的生命,成为一种令人敬畏的生命存在呢?带着这些困惑,我捧读了《爱心与教育》《我的教育理想》等书,一路捧来,相遇《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于漪老师那句来自生命深处、闪烁教育阳光,流淌教育情怀的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最震撼我的心,于老师的“如水姿态”也将我的生命裹入其中,与之深深共鸣—— 一生做农村小学教师,一生学做农村小学教师。带着这样的初衷,我深深明白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

工作第五年,困惑再次来袭:教育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教育与生活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共处呢?这个时候,《民主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等书走进了我的生活,心捧《陶行知教育文集》,走进先生的世界,没有人怀疑那是一片广阔的教育天地,不说他的平民教育,也不说他的创造教育,更不说他的师德思想……单单,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就以生命之热情弹响了我的生命之弦!先生说: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不读不食,当阅读像呼吸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诗歌、散文、人物传记……走进了我的生活,我走上了一条自我教育之路。在“闭门即是深山,捧书随处净土”的阅读心境产生之后,阅读越发随心所欲地存在于我的生活里。不断穿越他人,我尝试着在他人的文字中与自己对话。

如今,用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回看我的教育行走,我的方向:诗即生活,文即生活,接受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寻找诗意的生活!传播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帮助诗意地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至诗意生活。在乡土,探索人的诗意存在便是我教育生活,生活教育的朝向!笃定,也不足为怪了!

淮北三个月国培脱产学习,偶遇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在于老师的文字里穿梭,我发现,教育教学可以这么有意思。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不看他人的文字,便写不好自己的个性文字!不解读大师的言语密码,就码不出属于自己的言语精神!我坚信文字能改变我,我的课堂,还有我的孩子!我深刻地领悟到:读是穿越他人的世界!写是雕刻自己的时光!读写就是在他人的世界里穿越后回到自己的时光中和自己对话!我收获着“不跪着阅读”,“写有个性”的文字情缘,开启了我的写作之旅——周一用一颗心做教育写起教育叙事;周二送一首诗给子写起儿童诗;周三带一本书进教室写起教学叙事;周四雕一篇文入生活写起生活随笔;周五寄一片情给乡土写起课程叙事;周六留一点思观自己写起读书笔记;周日捧一点爱给小墨写起亲子叙事。

邂逅《教海漫记》,不写不寝,我与文字惺惺相惜,文字为我留下岁月痕迹,我为文字注入生活诗情,相互观照里,我学习着在自己的文字中与教育对话。

教育专著对我的影响举不胜举:《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的阅读,告诉我语文教学要为了孩子生命奠基“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阅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我了解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并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摸着石头过河;《王崧舟与诗意语文》告诉我语文教学要:“复活语言的感性,追溯生命的源头”;《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告诉我语文教学还要: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孙双金与情智语文》告诉我语文教学要讲究: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艺术,设计教学主线的艺术,读、问、讲、评的艺术,评价语言的艺术……教育专著的系统阅读再次拓宽了我的视野,丰盈了我的梦想!

网师学习,和大家一起啃读《苏菲的世界》。一直以来,对哲学书籍的捧读,都有一个奇怪的捧读心境存在于我的阅读生活中:愈是难啃愈发痴迷。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亦学!尽管一头雾水地捧着“世界”,“世界”还是随着捧程的深入,越发可爱在我的心中!给了我一双批判的眼睛,让我开始反思这个世界,我的阅读还有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的存在,叩问自己——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

随着阅读视野的开阔,从懵懵懂懂捧读《苏菲的世界》起,每一年我都会在自己的阅读中相遇一本哲学书籍,《非理性的人》《中国哲学史》《尼采全集》《存在与时间》……钟情于哲学,沉入夜色,与教育专著一样,我的痴情均等给了哲学,而我从那深邃的文字中得到的人生启示是我从任何文字中都无法获得的。

捧读哲学,从当初的磕磕绊绊到如今的爱不释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阅读真的很神奇,它竟能改变一个人的喜好!被文字浸润的朴素之心告诉我——而我也越发深刻地明白自己的方向:我是农村教师,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我的眼前是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的身后是一颗颗期盼的心,我还是立在眼与心之间的那个人,农村孩子的方向就是我的方向。

两次捧读《教育的目的》,陷入怀特海的文字不可自拔。读什么,便思考什么!这次阅读为我构造了一个合宜的大脑,我走上了“留一点思给自己”的主题书写:我开始颠簸以往的读书笔记方式,用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方式记录我的读书生活,尝试着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的方式以“走近(整体上关注一本书的存在)——走进(用批判的态度审视,纳入书中精华)——走出(用总结的方式梳理阅读之后的所感所思所获)来抒写我的阅读诗意,每每捧读一本书,都会写上了20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捧读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在“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中爬梳,情系课堂,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科可以有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爱植乡土!告别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孤寂吟唱,我凭着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农村孩子语文学习特征的粗识,带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浅薄认识,携着对新教育儿童课程的点滴体会,我在新教育在线构筑了我们师生安身立命的去处——乡土乐,自此,我在农村开始了一场以抒写“乡土人生”,深埋“乡土情怀”为旨归的“乡土乐课程”的长途跋涉。

凭着对孩子们的观察和了解,借着阅读中得来的理论,仗着行走中摸索的想法,在教室我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语文学习,我大胆放手,在教会孩子阅读批注的同时,让其摸索着自己学习课文,个体独立的穿越文本之后,课堂上探讨共性的问题,把节省出来的课时给了整本书阅读。作业设置上,我将生字词进行整合,将日记、周记、习作进行整合,把这些琐碎的作业统一命名《我手写我心》,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开启了“作品化”作业的摸索。

课程研发,生命在场,本着“宁贴在地面行走,也不在云端舞蹈”的课程研发原则,在以乡土乐为母课程的携领下,我和孩子们在教室里走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以“古诗文诵读”为主题的“沐浴古来之风”课程,每个清晨我和孩子们诵读古诗词,给古诗词配画,将古诗词改写成小片段,儿童诗;以“儿童诗读写”为主题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每一周诵读原创诗歌,我写诗送给孩子们,孩子们进行集体、个体创作,我记录课程叙事;以“整本书共读”为主题的“荡舟书海”课程,每月和孩子们共读,并通过上阅读推荐课,阅读推进课,阅读汇报课这三种课型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并引领他们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以“描摹乡土生活”为主题的“品味乡土生活”课程,在传统节日,物资交流会,四季农耕……带领孩子们走上街道,走进超市,走上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从阅读中汲取的知识,提升的能力来“阅读”农村社会,描摹农村生活;以“书信”为主题的“远方的诗”课程,让孩子们给自己,给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写信,用阅读中获得的力量以文字的形式来排解留守的孤寂心理,进行自我教育……这些乡土乐课程,用生命诠释我们所生活的家园——我凭着阅读给予的力量,在农村走出课程研发的一条新路。

多次相遇《静悄悄的革命》。在佐藤学教授的影响下,边教边写,我开启了一个人的教研:一个月精心上一次自己的公开课,上课前,写文本解读、教材解读;做课件,写框架设计;上课后,写教学叙事;结束后,写教后反思。这样走下来,每一次教研结束,我都会写上20000字左右的叙事。每一个周三,我还会在自己的常态课中选择一课,摸索并尝试着用“三段式”的方式诠释课堂教学存在,坚持用叙事印证着理想的探寻。被文字照亮的迷茫之心告诉我——教学相长的路上,我和孩子相互成全,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

融入杜威教育思想的思维五步,怀特海的哲学观之认知规律,胡塞尔的哲学之现象学等哲学观点并在各种教育专著中获点滴启示,我的书写体系周三主题“带一本书进教室”的诸多文章见证了我的教学悄悄发生了变化:教材解读,用走近的方式,站在读者、学者和教者的角度剖析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课堂叙事,用走进的方式,使用现象学描述法,还原一个本真的教学现场;教后反思,用走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解读与教学差异,预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出入!

捧读叙事教育的倡导者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这次捧读,是直抵生命深处的。走近,雕刻《心底的呼唤,生命的温情》中感慨:被文字滋养的生命是带着书卷气质的,身为老师,用文字抒写自己的生命,这应该是文字给予的最金贵的馈赠。被文字滋养的生命应该是幸福的,作为孩子,他的老师能用文字这么绅士的方式与之相处,他的生命就有了一段可以抒写的历史。如果这些文字还能以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或事,这文字无疑是最可爱的。走进,雕刻《叩问生命,给教育加温》中深入思考:生命是一场叙事,身为老师,以生命在场的方式叙事,痛点也好,疑点也罢,或是亮点,都应该具有它自身的温度,如王老师这样,集思成慧,用文字雕刻,给教育加温,让故事生情。走出,雕刻《在故事里存在》,愈发敬畏:教育叙事就是那一个个故事,或发生在教育里的,或启发在教育外的,串缀起来的教育人生,捧王维审老师的文字,这种感触直指心底。

一个月捧读,夜夜无眠,我一点点撬动生命深处的固执,重新思考并梳理我的教育叙事的书写。

阅读,交流,汲取,反思,重塑……我深刻体会到了王老师从书写“教育叙事”到研究“叙事教育”的伟大转身,在这个转身的品味中,我深受启发,提升了我的教学叙事书写,开启了我的主题式“教学叙事”书写,审视了我的课程叙事书写,通过叙事这种朴素的文字梳理,将我在农村大地上的理想课堂教学探究,课程研发摸索,推上了一个转折点,通过“携一颗心做教育”的主题式叙事,做起了“无痕教育”的探究。

一直以来,捧读教育家系列丛书,从他们那里得到最多的不是关于教育教学的技艺技巧,反而,他们对教育的痴情与迷恋,执着与坚守是最先俘虏我和召唤我的,牵着我紧随他们的步伐,在农村大地上诗意栖居,寻找属于我们农村的诗意生活教育。

2017年起,我开启了每月三本书的捧书之旅:我和孩子们共读一本儿童书籍;在学习共同体里,互文阅读中西方两本书……“五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固然重要,然而没有反思的阅读只能是人云亦云,最终在阅读中迷失自己。以阅读为基础的实践性反思应该成为我们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所依据的观念、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不断提高我们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也必须是我们将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过程。

特定的发展阶段,特殊的场景,一本本书已然成为了筑梦路程的一盏盏明灯,为我照亮前行的路。

如今捧书已然如吃饭呼吸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本书,一盏灯,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坐集千古之智。带着审视的眼光穿越他人,不断和自己对话,我的生活与工作在阅读中走向知性,朝向诗意,朝向了明亮那方。被文字诗意的玲珑之心告诉我: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抒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是我的朝向,也是我的教育信仰!

再看魏智渊老师谈及的阅读地图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一是理想阅读地图,二是阅读史。前者是应然,告诉我们一个理想状态的教师,应该如何阅读;后者是实然,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教师,实际上是如何阅读的。我一直在阅读,我始终站在综合的门外,但,我一直在阅读的路上,探寻着属于我的“读写思行”之路。因为,我的梦始终都在那里——

我有一个梦,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在他人的文字里和自己对话,这个阅读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让我的那些农村孩子生命成长于我的课堂,这个课堂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用我手中的笔还有我的心雕刻农村师生生活并带着点文学气质,在自己的文字里与教育对话,这个书写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在农村教育的蓝天下,和农村孩子共读共思共写共享教学相长,这个乡土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抒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这个教育情结挥之不去!

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用文学滋养心灵,用文章洗涤头脑。每一种文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存在!而阅读正是我探悉这种或已经远去的或正影响当下的灵魂最诗意的方式之一。

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与文字不离不弃,以文字编织梦想,文字,这盏灯照亮着并不断重塑着我的追梦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