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思达”修剪生命

标签:
教育生活成长 |
以“读思达”修剪生命
————记新网师云端共读之后
昨晚,有幸跟着新网师共读于云端,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论文《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掩卷沉思:我的课堂“读思达”了吗?我是以此修剪或以此帮助修剪生命了吗?
余文森教授在论文中强调:阅读、思考、表达教学法倡导和践行从听讲学习到阅读学习、从知识线索教学到问题线索教学、从输入为本教学到输出为本教学的转型。在农村一线做语文教师18年,做阅读推广13年,这些年,我和孩子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可以用“读写思行”这四个字来概括,而我的职业生涯用“读写思行研”便可写尽,如今,对照余教授的教诲,我确实磕磕绊绊做了一些“读思达”的事情。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理解的“读思达”是指向实践的。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理解的“读思达”是与生命生活共存同在的。
我是这样理解“读思达”的,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是这样和孩子们的编织我们的美好生活的。
在农村,我和孩子们以大读写课程的研发来摸索属于农村教育的诗意生活。
以“古诗文诵读”为主题的”沐浴古来之风”课程,我们每个清晨诵读古诗词,给古诗词配画,将古诗词改写成小片段、儿童诗。
诵过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午餐,孩子们都能按秩序安静地排着队下楼,盛汤的时候,好多孩子都自愿让更小的孩子先来。值日老师反复的说教竟不如这一篇的诵读给力,我知道孩子们是读进去了,而文字的精髓也悄悄地影响了他们,这种无痕教育就是孩子们需要的幸福教育!
以“儿童诗读写”为主题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我们每一周诵读原创诗歌,写诗送给孩子们,孩子们进行集体、个体创作,记录课程叙事。
2014年3月孩子们写诗送给我:一个个孩子,笑了!/一篇篇写话,动了!/一本本书,醒了!/笑了,一个个文字!/动了,一课课课文!/醒了一个个动态!/我们的董老师/很热情,天天钻进教室里/和我们在一起!
以“语文作品化作业设计”为主题的“趣味语文”课程,我们每学一篇课文,都以典型的句段、篇章结构特点为训练点,写绘我们的农村生活。
以“整本书共读”为主题的“荡舟书海”课程,每月我们师生共读一本书,并通过上推荐课、推进课、汇报课三种课型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写读后感,给作者写信。
我们共读《夏洛的网》,刘岚潇写读后感:……以前,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后来,董老师带着我们读了那么多书,领着我们和高尚的人对话,我会写诗了,也会写文章了,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网,我相信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也能为他人织网……
以“描摹乡土生活”为主题的“品味乡土生活”课程,我们在传统节日,物资交流会,四季农耕……带领孩子们走上街道,走进超市,走上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从阅读中汲取的知识,提升的能力来“阅读”农村社会,描摹农村生活。
初冬时期,穆蕊蕊的小诗感动了很多人:《种太阳》——送给我们的乡土 冬天到了/忙了几个季节的//动物们,也该/睡一个好觉了//这个时候/我真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给他们搬过去//让每颗心灵/还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以“书信”为主题的“远方的诗”课程,我带着孩子们给自己,给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写信,用阅读中获得的力量以文字的形式来排解留守的孤寂心理,感恩父母,进行自我教育。
郑恩耀给妈妈的信中这样说:亲爱的妈妈,您怎么样了?您的身体好吗?最近吃得好吗?活难不难?会不会干呢?我的学习您不用担心,我会很努力的……
妈妈回信:可爱的儿子,妈妈很好!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也好!就是想你了!只要你健康成长,妈妈什么都好……
……
如此读写思行,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也就培养了师生的“读思达”能力,希望,这种独属于我们的田园诗意教育能够在不断的努力下逐步朝向朱老师所说的“生态”教育这一境界,为“立德树人”服务。
《教育的目的》一书提出了:学习的三个阶段,即浪漫、精确、综合。我理解的“读思达”是螺旋上升的,如果说“读”是学习者在“浪漫感知”,那么“思”就可以理解为“精确学习”,“达”抵达的就是“综合运用”了,这期间,它们又在不断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成全……最终协力铸造一个个优秀的生命体。
余文森教授在论文中强调: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三个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真正学会了学习,也就具备了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具备了获得优秀学业表现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什么的人呢?是把他们打造成一张张拥有着无限容量的内存卡呢?还是要把他们培育成一个个既可以接受指令又能发出指令的处理器呢?前者关注知识储备,后者关注能力培养,“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这些育人目标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我们: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了。
既然,阅读、思考、表达如此重要,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孩子具备的学习基本能力,就须要我们一线教师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了,事实上,“读思达”的确能让孩子们拥有一定的“读思达”能力,“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也点点滴滴呈现出来。
我们三年级孩子在参加安徽省第六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获一等奖的作品,或许多多少少可以说明点什么。
课后服务,我们一起听说读写绘
————记我们好玩的课余生活
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三(1)班
“双减”后,从课后服务开始,在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又好玩了。
我们读写童诗,很好玩。一年级时,董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读诗写诗。三年级,我们学习了小古文《司马光砸缸》,课后服务我们跟着董老师读了好多小古文,我们把小古文说成小故事,写成儿童诗,配上画。我们读《读书》: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我们写了好多诗:《种书》《啃书》《煮书》……董老师把我们的作品放在她的微信视频号里,太好玩了!全国各地的人都看到了,都说我们写得好!
我写的是《嚼书》:一堆堆书/坐在路边/招手/一个个孩子,拿着书/渴了,喝一口/饿了,吃一口/累了,缠着文字织梦//花朵想:做花/就像孩子一样,做/一朵/会嚼书/的花。董老师还奖励我一个拥抱呢,要知道,能获得董老师的魔法拥抱是我们班每个小蜗牛天天都想的哟。
哈哈——我们读写儿童诗,还能得到董老师的拥抱,你们看好玩不好玩?
我们阅读存知识,很好玩。二年级时,董老师就带着我们进行整本书共读了,课后服务后,我们就在中午的那节服务课上阅读,整理阅读存折,董老师在存折里设计了积累和写作两个内容,我们一边阅读积累新鲜感词句,一边学着文章的结构写文章,我们存了好多新词新句,还存了像“凤头、猪肚、豹尾”等写文章的方法呢。6月份,我们读童喜喜大姐姐的《捣蛋抱一抱》,好多人都写了文章《董老师的拥抱》,大家都说:虽然我们也是小捣蛋,董老师还会经常拥抱我们的。我写的是《董老师的魔法拥抱》,快写到1000字了,妈妈都感动了,这时我真正理解了董老师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董老师说:人病了,书是药品;人健康,书是营养品。你们看,我们的阅读存折像不像国家给我们的“营养餐”?
嘻嘻——大人们在存折里存钱,我们在存折里存知识,你们说好玩不好玩?
我们给课文绘地图,很好玩。我们现在三年级了,课后服务董老师就带着我们给课文画地图了,怎么画呢?开始有点难,越画越简单,董老师教我们预习时,在课题后提一个问题,这叫“学贵有疑”;读过课文后,查查作者的信息,这叫“学有所知”;学习第一课时后,董老师让我们找出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叫“学有所获”;第二课时学习后,我们还会整理课文的结构,这叫“学有所悉”;学完了,董老师还让我们写几句小心得,这叫“学有所感”;最后,董老师会让我们在“我这样学语文”的本子上用结构图画出来,我们还会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中间的大图。董老师说这能帮助我们复习,还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我们学习《荷花》,很多人都画了漂亮的白荷花,我的主图是一位荷花仙子,分支都是荷花仙童,身上背着“学贵有疑”等等,董老师说这就是创造,还把我的作品发在了朋友圈,很多叔叔阿姨都点赞了呢。
嘿嘿——你们知道什么是“给课文画地图”吗?悄悄地告诉你,就是给课文画思维导图哦,你们瞧好玩不好玩呢?
让我骄傲的是:上武汉大学的哥哥说“双减”后,我的课余生活比他的还有趣;爸爸说他从我的课余生活里又看见了一个大学生。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我一定会努力哦。
呀!还有一个让人兴奋的事情忘记告诉你们了:董老师还会把我们写的诗,文章,给课文画的地图,做的阅读存折放在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上发表哦,好多人都发表了呢,这是我们蜗牛班的秘密哦,你们千万别告诉别人啊!
你们瞧,“双减”后,课后服务里,我们的课余生活好玩不好玩呢?
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写出这样的文章,我深受感动,思绪流转间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小作者围绕“课后服务,我们一起听说读写绘”这一主题,谋篇布局,组织语言。结构上三大板块:我们读写童诗,很好玩;我们阅读存知识,很好玩;我们给课文绘地图,很好玩。这一巧妙的构思把“好玩的课余生活”以框架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行文中,叙述生动形象,“哈哈”等拟声词闪烁着童真童趣;“开始有点难,越画越简单”等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我们的阅读存折像不像国家给我们的‘营养餐’?”等句子萌发着点点思考。这是一篇有思考且温暖的文章。为小作者点赞!
虽然,我不知道“读思达”能够把孩子具体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告诉我:一个喜欢阅读、思考、写作的孩子,他的所作所为都闪烁着“真善美”的,他会是一个好公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理解的“读思达”是三位一体的,它们绝不可能独立存在,相辅相成,相依相傍应该是它们不断拔节的生命状态,以生命作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读思达”应该是一个立体的生命存在,如果“阅读”诠释了这个生命的长度的话,“思考”呈现的就是它的宽度,而“表达”无可厚非为我们展现了这个生命的厚度,“读思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伴随着每个“度”的拓展而拓展,进而去诠释一个个生命成长的“长宽高”!以“生命”塑造“生命”,“读思达”的价值就在这里!
余文森教授在论文中多次强调:阅读、思考、表达是通往素养的三道必经的程序的门槛,是实现教学增值的三个核心教学要素。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过程的本体性、实质性、主体性活动,抓住了阅读、思考、表达,也就抓住了教学的根本。希望,在农村,我和我的孩子们能够在这条路上,以梦为马不断地与美好相遇,以时日见证不断地相遇美好!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周国平也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其实,阅读,何尝不是在大师的文字里与自己对话后修剪自己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