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2025-08-08 16:39: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微信快递 |
——念好语文学习的“紧箍咒”
陈士同
想必在座的有对城南“爱得深沉”而驻守的老兵,也有慕城南美名而来的新兵。不论老兵新兵,对你们来说,今天应该以自己能够进入城南成为2025届高中生为荣;三年后,城南更应该以你们进入全国重点名牌大学为傲。尽管对有的同学来说还会为自己没有进入一中本部的卓越、卓异班,二中的鸿蒙班而遗憾,但是与那些无法进入城关三所公办高中上学的同学相比,你们是幸运的。遗憾也好,幸运也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大家只能以孔夫子的“既来之,则安之”劝慰自己。请大家谨记:昨日的成功或失利只能代表过去,真正的勇者应该在追光的路上披荆斩棘、矢志前行。
有人说:“没有经历高考淬炼的人生,是残缺的。”当你们跨进城南高中的大门,就意味着你们将要接受三年高中生活的历练。至于三年后能不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逃出生天,完全取决于接下来1080多天惜时如金、舍我其谁的精耕细作的程度。在追光的路上,大家都是勇者。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座的每一位都应该是生活的勇者、生命的勇者、人生的勇者。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勇者无惧,方可驾驭人生之舟在惊涛骇浪中踏浪而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谪仙人是何等的自负、何等洒脱,大家应该以他为师!
谈及语文及其学习,很多同学会不经意间露出浅浅的笑意。很显然,这种表情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是丰富复杂的。因为在所有的学科中,只有与语文认识和接触得最早,而且与它相伴终生、不离不弃,是再熟悉不过的,所以关于语文及其学习的话题几乎把耳朵都磨出茧子,无须再谈。诚然,作为母语学科,我们从呱呱坠地就生活在语言情境中,牙牙学语就开始使用语文。不错,不论是从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生存的层面,语文是与我们最亲近的,可以称得上最亲密的“恋人”。关于语文的学习,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曾经这样说:“学习语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与语文谈恋爱。”以此观之,大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与语文相处能不能达到琴瑟和鸣的亲密无间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你们对语文的用心用情。既然如此,下面就围绕语文及其学习的相关话题,和大家探讨认识语文、语文学习、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四个问题:
语文重要吗?
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发自肺腑,还是虚与委蛇,大家都会说重要。但是,如果让你说出重要的子丑寅卯来,可能就语焉不详了。不论是以老师的身份,还是从家长的角度,我也认为语文特别重要,尤其是在时代亟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与能力人才的当下。从生活的角度看,我们生活在联系空前紧密的时代。亲朋好友之间、同学同事之间、社会公民之间需要交流沟通。俗话说的“话是开心锁,心事敲门砖”、“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都充分说明表达交流的重要性。很显然,要很好地与别人和谐相处,良好的沟通能力不可或缺,而这种能力养成,离不开语文的学习。当然,这里的语文包含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教材语文三种,即“大语文”。就是说,语文的运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语文在寻常生活中的交际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从较为专业的角度审视,学好语文,能够写一手娟秀洒脱的汉字,可以即兴写一篇文不加点的好文章,更会令人刮目相看。能够口吐莲花地口语表达,可以一气呵成地创作美文佳作,试问在座的,如果你们掌握这两件法宝,“混迹江湖”时,还有什么山翻不过、什么江河趟不过。当然,对于在座的同学们而言,学语文是为了考试,为了考大学,上名牌。
为什么要学语文?
探讨语文的重要,其实也就是在讨论“为什么要学语文”的问题。生活中,人际交往离不开语文;成长中,心性涵养、品格养成需要语文提供“源头活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考试求职中,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素养很难成功上岸。单从考试的角度看,中考语文150分、高考语文150分,从所占的分值中大家就可以看出语文的地位。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是从这几年考试反馈的情况看,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除了学科本身,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阅读和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学习其他学科比能力差的同学要轻松容易得多。从新高考考查的能力点与素养点看,不再单纯地考那些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识,它更侧重对理解、筛选、推理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等,这些都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涵养的。
如何学语文?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通过语文学习基本上要具备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乍看这些能力,大家会付之一笑,因为这些能力每个人都有。诚然,这些能力凡是智力正常、心智健全的人都应该具备。但是,从学科学习的角度看,这些能力不是大家以为的浅尝辄止式的,而是科学系统的,是有高度与深度的。它们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有序的语文学科的学习与积累,听和读是对已知语言信息的理解和感悟,是吸收和汲取信息和知识;说、思和写是运用储备的语言信息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运用的信息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思,而不是杂乱无章、水过地皮湿。
关于如何学语文,北大鬼才孔庆东老师为大家开据了灵丹妙药:高一玩语文、高二边玩边学语文、高三学语文。看到孔老师提供的学习语文的百宝箱,同学们可能会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学习语文怎么能“玩”呢。当然,这里的玩不是无厘头的、不着边际的、上房揭瓦式的,而是有章可循的、能够玩出新花样的。俗话说:“会玩玩门道,不会玩玩热闹。”同样是玩电子游戏,饺子玩出《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到半年时间,该片国内票房以120亿元收官,总观影人次3.24亿,共打破113项纪录,获得308项里程碑成就。这一成绩不仅使该片进入全球票房榜TOP10,还创造了全球单一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纪录;同样是玩手机、电脑,王兴兴玩出宇树科技,各种机器人——春晚的机器人舞蹈、机器狼、机器狗、机器挑山工——惊艳世界;梁文锋玩出开源的Deepseek,让世界同行食不下咽、夜不能寐,给黄仁勋带去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美国的英伟达,半年时间三次到中国参加科技交流活动)。语文怎么玩、如何玩才能玩出非同一般、如何在玩时没有影响语文成绩……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简单而言,高一玩语文,一要玩透教材,对书本中的文章要烂熟于心;一要夯实教材古诗文的基础,学会自主性的梳理和整理归纳古诗文的必备知识;一要吃透“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要求和课后的“学习提示”的精神,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一要广泛阅读课外经典,博览群书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一要善于展现自己,勇于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自主性、个性化地展示自己;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新课预习能够编写思维导图,写作能快速编写写作提纲等。
大致了解了“玩”的含义,再看“学”。对同学们而言,你们最关心的就是怎么学好语文,能够在各种考试中拿高分,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不过,在这里要给同学们泼冷水,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慢工出细活的积淀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众所周知,胖子不是一下子吃成的。与此同理,语文成绩好、语文素养高也不是在短时间就实现的。高一“玩语文”的过程是打开视野和思维的过程,不是按照语文的套路循规蹈矩地机械性地做低效甚至无效的事情;高二的“学语文”就是按照学科规律、考试要求规范语文学习的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社会人文学科,它的学习与考试同样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也有章可循。“学语文”的过程更多指向的是考试,如何阅读、如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如何审题、如何答题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与具体的学习考试联系在一起,操作起来就变得复杂。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要养成“按规矩办事”的习惯。
语文学习涉及哪些方面?
以现行的考试形式和试卷体例看,高考语文试卷主要有四大板块——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具体到试卷中,这四个部分都是以语篇语段为命题的材料。很显然,要准确地解决根据材料命制的试题,准确理解材料的语义、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至关重要。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分数的多少。基于此,学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就是阅读。很多语文教育名家、大家都说:“得阅读,得语文;得语文,得高考。”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大其词,但是从语文学科考试的形式看确实如此。
进入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相比,不论是容量,还是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如果还按照初中的思路方法学习语文肯定效果不佳。就高中语文学习涉及的内容与关联的活动看,它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从三组术语中大家不难看出,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谈及阅读,显然不是大家常谈的泛阅读、娱乐化阅读,而是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采取不同方式的精思傅会的精神劳动,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常用的阅读方式。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阅读,取决于阅读的任务和要达成的目标。下面就语文阅读的话题与同学们交流下面几个问题:
为什么阅读?
人之为人与一般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会思考。笛卡尔不是说“我思故我在”嘛。人类被赋予这样的能力之后,就会用它去观照世事苍生、品味人情冷暖,然后把这些所感所悟付诸文字以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过程。口语交流能力也好,书面表达能力也罢,它们的培养和提升都离不开平时的阅读——阅读生活、阅读社会、阅读书籍。当然,其中主要的渠道还是来自读书。正是如此,张元济老先生才说:“读书,是天下第一大好事。”既然是“第一大好事”,在座的包括我在内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随便翻阅前人关于读书的论断,警言睿语如恒河沙数,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井底之蛙只有跳出去,才发现自己的渺小,外面世界的辽阔广袤;一千种描绘,敌不过一朵具体的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生充满劳绩,也要诗意地生活;上帝为你关起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同学们都知道,人是由生物性的肉体和社会性的精神组成的复合体。人的生物性更多指向的是物质性的需求,而社会性则是对思想与灵魂的追求。一个人如果一味贪恋物质,患了恋物癖,成为物质的奴隶,是极其可怕的。鲁迅先生说:“不要为生活所累。”这从一个方面在告诫世人,我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应该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回顾漫长的人类发展史,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生存(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温饱(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发展(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掀翻人肉的筵宴而成为独立的人-树人、立人)从鲁迅先生研究发现和倡导的思想看,这里的“发展”就是“树人、立人”,即摆脱奴性(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当然,读书的意义除了是防止精神缺钙最有效的方式,就当下而言,读书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是公众赋予读书的功利性价值。宋代的赵恒的一首《劝学诗》形象逼真地揭示读书的实利价值:“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而从当前的考试角度看,阅读是保证语文不成为拖腿学科的法宝,“得阅读,得语文;得语文,得高考”,这话不是夸大其词,更不是危言耸听。
怎么读书?
南宋教育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形象地介绍了读书之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此诗的核心意思就是告诫读书人,读书要戒除急于求成的思想,不必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而要注重质量与效果,是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好。单就书籍与我们的生活和人生的关系而言,大致分为必读的书、有用的书和无用的书三种。从开卷有益、见多识广读书之益的角度审视,这三类书都要读,只不过采取阅读的方式不同而已。有同学可能会困惑,既然是无用的书,为什么还要读。众所周知,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的阐述,即无用就是有用,要无为而治。暂时的无用并非是真正的无用,古人不是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嘛。请大家谨记,读书之用在于潜移默化、在于润物细无声。那么,当你决定阅读一本书时,该怎么读呢?想必,这个问题是困扰每一个读书人的难题。我们不是诸葛亮,所以无法做到一目十行;我们不是司马光,也不可能有过目不忘的异禀。读书时,大家记住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教授毛泽东的读书之法——不动笔不读书(圈点勾画,写旁批——理解感悟的内容)。从有限的史料可知,毛泽东一生都以实际行动践行老师的谆谆教诲,他在读《二十四史》时,边阅读边在旁边写批注,结果批注的文字比原著的内容还丰富。因为不同的书籍对生活、学习和成长所起的作用不同,阅读时采取的方式就不一样。简而言之,读书之法大致分为精读、略读、浏览三种:精读,字斟句酌,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就是说,必读的重要的书不是一遍即可解其精髓,而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品味。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所以要反复阅读,源于汉语言表意的丰富。大家都知道,一篇或一部作品,其包含的意思有文字义、语境意和情感意三个层次。要较为全面准确地读出作品的真味,必须要反复咀嚼;略读,无须一字一句地读,只需钩玄提要,筛选整合作品的重要信息,理清作品的行文思路、框架结构与核心意旨;浏览,主要是解其大意,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读什么书?
信息泛滥的时代,不论是音画读物,还是纸质读物,可谓浩如烟海。在被各种资讯裹挟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从中汲取有用的养料,费思量。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不可能“事必躬亲”,穷尽所有。这就涉及如何从良莠不齐的读物中精挑细选有益的读物的问题。在手机俘获身体和灵魂的时代,给大家一部性能较好的手机,毫不夸张地说你可以不吃不喝玩上三天三夜,如果谈读书,很多人会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当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读书时,他们不可能花时间与精力去挑选高品位的读物,这样读书往往就会流于形式。毋庸讳言,读书要收到理想的效果,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至关重要。一位大家曾经说过:“阅读一部好书,就是与伟大的灵魂对话;阅读一部劣质的书,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俗不可耐。”
既然“读什么书”决定了阅读的效能,那么从生活、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如下这些方面的书是值得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细细品味的。读经典、名家名作(古人是经史子集,博览群书,文学类的、非文学类的——古今中外)文学类的散文(张爱玲、梁衡、余秋雨、梁晓声、鲁迅)、小说(外国短篇小说,海明威、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百年孤独》《人生的枷锁》《大地》;中国小说,茅盾文学奖作品,如《尘埃落定》《主角》《人世间》《人生海海》《活着》《穆斯林的葬礼》《江南三部曲》)《三体》;非文学类的人物传记(苏东坡传、欧阳修传、张爱玲传、鲁迅传、钱钟书传等)、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文化随笔、文艺评论、中国思想史、哲学类,《鲁迅杂文集》、《魏晋风流》、史仲文的《史说唐诗、史说宋词》、黄天骥的《唐诗三百年》;唐诗宋词选读、《古文观止》、《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世说新语》(不是白话文,最好是互译性的。)
广泛涉猎只是获取信息,至于能不能真正收到“开卷有益”的效果,验证的有效方式就是看有没有雪泥鸿爪,及其“留痕”的深浅与优劣。对大家而言,课外阅读更多是为了调节神经、放松心态、纾解压力,这就导致很多同学是抱持休闲的心态读书。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这就大大消解了读书的意义。大家知道,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质变。这里的“质变”就是用阅读所得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即写作。就写作的本义而言,它是写作者独抒性灵的自主性个体表达,就是“我手绘我心”。而要做到这一点,说自己的话、言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是基本保障。从小学二年级到现在,大家已经有十年的写作经验,请问在座的有多少真正知道“掉书袋”、“套板反应”、“言必希腊”的意思的。从敬畏写作的角度看,这三个词反映出的写作态度是无益于写作的。大家谨记: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说真话、抒真情,有了真实的表情达意,文章才可能成为名篇佳作。“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曹雪芹真实的书写,才有了宇宙之书、生命之书、哲学之书《红楼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陆放翁有了深入生活的真实体验,才成就了陆游诗词文的感人肺腑……
写作是个体性的精神劳动,它的形式多样,有自由写作——个性化的、有专题写作——设定条件写作;写作内容丰富,有社会化,有思有得,所见所感;有读书心得(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获得启示、引起共鸣等);有即兴表达,特定场景、特定的话题,限时写作;体式多样,叙事类(真实的记事写人、虚构类的小说)、议论类、描写抒情类的。不论是什么样的写作,大家都应该心怀敬畏,认真对待。一篇文章,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自己的精神胚胎,唯有尽心尽力地呵护,它才不会成为“巨婴”。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有这样的困惑:怎么写作?因为不是专业作家,不是进行专业性的写作,所以应率性而为、别具一格,在遵循文体范式的前提下自由创作,要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彰显出来。就写作的过程而言,简单地包括这样几个阶段:确定表达的主题、搜集并整合材料、编写写作提纲、布局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灵活表达、修改。其中,修改环节往往会被大家忽略。一位著名的作家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鲁迅先生也说:“文章三分写,七分改。”曹雪芹创作鸿篇巨著《红楼梦》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文章写好,自己加工润色,或请他人阅读指正,两相结合,成品才可能是合格品,乃至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