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内涵与标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思考
(2025-07-09 17:14: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章转载 |
一、课堂本质的再审视:从 “以XX为本” 到 “以素养为本”
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以教师为本,以文本为本,以学生为本,还是……
以教师为本的课堂,课堂由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引导掌控,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生成”是在教师的精心“预设”下完成的,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够得到发展,但发展路径单一,且教师意志过于强烈,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被代替,弊端鲜明。
以文本为本的课堂,体现了对教材和课标的充分尊重,对文本的解读和挖掘能够做到极致,学生能够在文本引领下,有序学习,获得知识,培育思维。扎根教材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立体多元的知识体系,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足之处是,教学内容可能脱离学情导致教与学分离,忽视学情的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落实,学生在学校或者教师所提供的情境化、社会化、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探究欲望始终处于内驱力的驱动之下,遵循天性发展。但这并非意味着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更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导一切;师生互动的频繁程度也不是生本课堂的评价标准。生本课堂是基于学生成长的视角精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
可见,以上三种教学观,有利有弊,都存在培养学生的认知偏差和操作误差。如果要聚焦学生的健康发展,就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唯有趋利避害,才能将教学做到更好。那到底哪种教学观是最优选呢?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存在差异,高中生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为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品质的提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帮助学生在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
一堂课到底以谁为本?答案是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本。教学活动围绕培养学科素养开展,尤其是聚焦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提升,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二、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从具象到抽象的分层突破
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而言,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相对具象化,实操性强;
就“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需要很强的情境化和扎根过程,丰富繁杂的教学内容不好掌控,使得教学实操性过虚,实践性不强,形式大于内容,结果大于过程。反复刷题等教学模式因为思想认知的偏差导致难以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对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既需要学校重视“环境的给定性”,通过整体布局,化虚为实,实实在在营造适合学生审美鉴赏和文化熏陶的大环境,“以文化人,浸润心灵”不是政策和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长在校园、教室、宿舍的可视化的、可触摸的,可感知的文化大环境,如教室布局、走廊设计、校园建设,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氛围,散发着入心的随意舒适,绿化与建筑相得益彰,文化不是符号而是无处不在的浸润,美育不是张贴而是令人眼前一亮的风景,漫步校园能够让人获得松弛而不是提醒,文化育人和美育的效果就实现了。
三、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突破:逻辑、辩证与批判思维的落地策略
这是培养学生的核心所在。文化品鉴存在个体差异,对美的鉴赏个性化表达鲜明,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能够达到的教育高度。
就高中生而言,思维培育重点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此处重点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概念解读和培育路径说明。
(一)逻辑思维:从 “碎片化问答” 到 “因果闭环训练”
就高中生而言,逻辑思维重点体现在逻辑推断上,具备了合理推断的能力,试卷中的很多题目就能化难为易,如意蕴丰富题、文本联读题、图文转换题等等。因为推断的“合理性”,需要建立空间较大的思维格局,其中的因果关联至关重要。由A到B是什么原因,由B到C是什么原因,由C到D是什么原因,再由D到A是什么原因,如此环环相扣,经过缜密的思维推断,最终形成合理的闭环,从而将答案准确组织出来。
这种合理推断能力的培育路径是什么?启发式教学是课堂主流,教师提出问题,是一种教学的“预设”,学生给予回答是教学的“生成”,众所周知,“预设、生成”是判断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现在的课堂,师生问答高频,预设生成密集,而且,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往往给予积极的肯定,不管回答质量如何,点赞是必然环节。如此看来,这种预设与生成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真正的预设与生成,不在表面形式如何,而在预设是否基于学情,生成是否真有思维的起承转合,是否真正能够提升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诸如提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应该警惕,教师提问没质量,学生回答也就没有思维含量了。
到底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指向学生逻辑推断能力的培养?以“意蕴丰富”这个题型为例,表层意义结合文本字面分析出来之后,深层意义就需要进行推断探究了,如2025年新课标1卷第8题,画线段落的表层意义是难民在大轰炸中只顾逃难求生,无暇顾及身边美景;深层意义需要建立合理的逻辑推断,段落中描写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难民在逃难中对其毫不动心,为何毫不动心?因为逃难。为何逃难?是因为战争。这样,战争就和毫不动心建立了因果关系,毫不动心的根源在战争。所以,就有了对战争的批判,就能答出战争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的践踏。
这一环一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要建立恰当的因果关系,就需要合理推断的思维能力。现在,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到底如何提高思维推断能力。
现在的课堂教学鲜有这种能力的培养设计,这的确是一大欠缺。如果我们真能认识到推断能力的重要性,我相信,所有老师都会做出积极的改变。
(二)辩证思维:从 “片面肯定” 到 “理性引导”
辩证思维能力在试卷中的考查,最为直观的是开放试题的考查,或是教考衔接、文本联读的考查。一体多面,发展眼光等都是辩证思维的直接体现,如2025年高考题,文言文由4段构成,前3段是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第4段是基于前3个文段阐释辩证思维的重要性,第14题的考点即落在辩证思维上。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都有着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回答分析逻辑自洽,即可得到充分的肯定。不过,面对学生各执一词的答案,授课教师应该进行缜密的判断和正确的引导,不应该一律给予积极的肯定,如果教师只是给予正向肯定而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本身就不是辩证思维的表现,而是片面性、主观化的体现。如果课堂教学长此以往,那给予学生的这种直观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三)批判性思维:从 “被动接受” 到 “理性质疑”
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是对所学知识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被动接受,可以首先质疑其正确性,然后通过自己的深度思考和探究学习,最终确定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如果发现其有问题,接下来深钻细研,通过讨论交流、追根溯源等方式,最终确定所学知识的正确与否。
批判性思维不是对获取信息的一味否定,而是客观、理性、冷静的看待问题,是认知上的自我发展。就教学实践而言,课堂“预设”所期待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授课教师提出的“预设”问题,内心已经有了“生成”的答案,授课时只是期待学生回答出符合自己期待的答案,而学生也这样回答了,那么这种教学就不具有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而言,思维的成长和发展很受局限,尤其是对于培养拔尖人才而言,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严重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其弊端不言而喻。
四、一堂好课的核心标准:四维一体齐发力
一是重视知识的整体性,这对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至关重要,也是对碎片化学习的拨乱反正。
二是重视环境的给定性,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课堂实践的设计和课堂内容的传授,这需要对学情进行细致调研,平视学生很重要。
三是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以教师、文本、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都应该基于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在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上进行设计和开展。
四是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课堂对思维能力的培育应该高度重视,美的鉴赏、文化浸润都很重要,但是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育发展同样重要。
五、结语:让课堂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
好的课堂,应是情感与理智的双线流动,是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辩证统一。当我们跳出 “以谁为本” 的表层争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育,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文化浸润、审美建构与思维突破的生命场域——这不仅是教学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