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辨性写作的四个“思辨点”
(2025-07-09 17:11: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章转载 |
摘要:思辨性作文是高考命题改革深入的产物,侧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同一概念、临近概念、副词和形容词,是思辨性作文写作的四个“思辨点”,是展开思辨写作的基本抓手,针对这些“思辨点”展开思辨,是思辨性作文审题和展开写作的关键。
关键词:思辨性作文、写作、思辨点、概念
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深入,高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坚持思想铸魂激发科学精神彰显语文实践——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J].2024(7):74.]。在这种背景下,思辨性作文应运而生,也逐渐成为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作文形式。思辨性作文中所谓的“思辨”,是“通过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的过程[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强化思维考查,注重语文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J].2023(7):10.]。思辨性作文,即是以实证、推理等“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为指向的写作类型”[余党绪. 高考思辨性作文命题类型及其分析路径(上)——事件类与现象类.语文建设[J].2024(11):53.]。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思辨性作文大量出现,如2024年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与问题的多少”“坦诚交流与真正相遇”“对认可度的思考”“对交错带的思考”、2023年的“人·技术·时间”等。这些试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紧贴时代,对接生活。试题立足当代青少年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结合现实确定观点。二是文字简洁,语约义丰,可写性强,思维容量大。试题题干字数大都在100字以内,有的甚至不足50字,但隐含的概念间的关系却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深入理解逻辑关系,呈现思考过程,给出理性分析。三是读写结合,关联教材。试题有时根据试卷内其他板块的材料,衍生出作文题目,要求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可以说,思辨性作文已经成为高考作文试题的主流。
思辨性作文试题主要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强化思维考查,注重语文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J].2023(7):10.]。如何从材料中寻找思辨的突破口,找到思辨的“思辨点”,针对这些“思辨点”展开思辨,是思辨性审题和展开写作的关键。笔者认为,认真审读试题材料,寻找材料中蕴含的“思辨点”,确定思辨的抓手,展开深入比较辨析,打开思辨的空间,应是思辨性作文破题的基本方法。
01
对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同一概念展开思辨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思辨性作文试题材料中,大多会出现一个、两个甚至多个概念,这些概念大多都是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作文试题材料的表述中,同样的概念会出现至少两次,有的甚至会多次出现。面对这样的题目,就要对材料中反复出现的概念展开思辨。
仔细辨析同一概念在不同情境中外延的不同,是对材料中反复出现的概念展开思辨的基本方法。
以2024年新高考卷的作文试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为例,材料中的“问题”出现了两次,一是“越来越多的问题”,二是“我们的问题”。在审题时,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两个“问题”的外延完全一致,但是这样写作,恐怕思路就会较为简单,达不到深刻的要求。仔细辨析一下,其实这里面两个“问题”的外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第一个“问题”的外延可指“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之前就已经出现的老问题”,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句“问题”的外延具有不确定性,既可以和第一句“问题”的外延相同,也可以指“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后将出现的新问题”,还可以指“老问题和新问题的总和”。那么,对后者“问题”理解的不同,就会造成答案的不同。若果后一句的“问题”和前一句的“问题”外延相同,即“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之前就已经出现的问题”,那么“问题”的数量应该是减少的,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显然会帮助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如果后一句“问题”和前者外延不同,那么需要分情况讨论:“将出现的新问题”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增加;“老问题和新问题的总和”也可能减少、增加或不变,其结果取决于“老问题”和“新问题”的数量增减比较。再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样的问题是“老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新问题”,“老问题”是不是主要是知识性问题,“新问题”是不是主要是情感性问题、伦理性问题,它们为什么会增加或者减少……这样进行思辨,就打开了写作思路。
又如2025年高考某模拟试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有人感觉,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单调。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材料中出现了两处“生活”,可以认为这两处“生活”是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的概念,这样的话,就会认为材料隐含两种相反的现象和态度。到底是丰富多彩还是贫乏,就需要继续思考,科技进步是人们的生活是否丰富多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运用进步的科技,去发展,去成长,生活也许越来越丰富;运用进步的科技沉溺于网络,生活也许越来越贫乏。这是一种审题方法。
此题的另一种审题方法,就在于发现深度思辨点,就在于对材料两处的“生活”外延的深入理解。两处“生活”,完全可以不同,如可认为第一处“生活”是物质生活,第二处“生活”是精神生活,那么试题的立意就会发生变化,就变为如何看待“物质生活丰富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现象。还可把其中的“生活”替换为“社会生活”“职业生活”或“家庭生活”。这样思考下去,立意就会更加深入。
02
对材料中出现的临近概念展开思辨
一些思辨性作文试题材料,会出现两个或多个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看上去较为类似或接近。面对这样的试题,就要对材料中出现的临近概念展开思辨,辨析每一个概念出现的情境,弄清楚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的表面意义和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作文立意构思。
如2025届高考某模拟试题材料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世界各国不断对月球发起探测活动,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与伟力。然而有人说:‘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我们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这种担忧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有哪些启示?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材料第一句讲述人类不断探测月球的事实,指出探月的价值与意义;第二句是材料关键句,提出担忧“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写作要求部分,要求考生作为新时代青年人的联想和启示。
这道试题的关键句是第二句,思辨点就在“月球”与“月亮”概念的比较上。“月球”与“月亮”从内涵上和外延看似乎是一样的,但实则不同。“离月球越来越近”中的“月球”指的是月亮的实体,是各国探测的对象,是宇宙中的天体之一,因此随着探测活动的不断开展,对“月球”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就会“越来越近”。而“月亮”的概念出现在“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中,这里的“月亮”的意思已经不是其字面含义了,而是带有了象征意义。使用“月亮”而不是“月球”,融入了观察者的主观情感、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月亮”在这里成为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诗意化寄托,这里的月亮可以指自然、人情、生活、审美、价值等。“离月亮越来越远”可以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缺失、审美品位的日益下降,可以是人类情感的逐渐淡漠,也可以是诗意生活的逐渐远离等等。通过前后概念对举的命题方式,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十分清晰,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分析临近概念的差异,思考科技发展发展背景下,人类社会生活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03
对材料中出现的副词展开思辨
除了从作文材料中的概念入手展开思辨,还应关注思辨类作文试题材料中经常出现的副词。副词虽是虚词,但数量多,能产性强。它们“能够配合实词造句,协助实词表达意义,帮助句子成分或分句表达关系,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4.]。在作文材料中,副词的出现,打破了概念或要素之间较为确定的关系,使得材料中概念或要素的关系变得不确定,也使得整个材料富有张力。可以说,副词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试题的思辨空间。关注副词,从副词入手展开思辨,是一种有效的破题手段。
以2023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为例,试题材料为“‘一个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里探讨的是“好奇心”这个条件与产生“乐意探索陌生世界”结果的关系。该作文的思辨点就在“仅仅”这个范围副词上,抓住“仅仅”二字,就很清楚题目蕴含的立意是:好奇心不一定是一个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的必要条件,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敬畏、对知识的追求,也是探索的条件。
又如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同样,该作文材料出现了副词“才”和“不尽”,试题的思辨点就在这两个副词上。试题讨论的内容是“时间的沉淀”这个条件与“认识事物的价值”这个结果之间的关系。题干第一句中表明了“时间的沉淀”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这种必要条件关系是通过副词“才”表明的。“才”这个副词说明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认识事物的价值,这个条件是唯一的。题干第二句笔锋一转,用“不尽”表明“时间的沉淀”并不一定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暗含多种立意:如从时间沉淀并非认识的必要条件出发,得出有些事物的价值不需要时间沉淀即可被认识的结论;从认识事物价值的其它条件出发,时间以外的因素也会对事物价值起决定性作用;还可跳出前两种观点,分析认识主体在认识客体价值时,由于主体思想、观念的不同,也会导致认识结论的不同。
04
对材料中出现的形容词展开思辨
思辨类作文试题材料中有时也会在关键位置出现形容词。对形容词展开思辨,也是思辨类作文一种重要的破题方法。
如2025年浙江丽水一模试题“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增大。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材料第一句提供了背景,也提供了情境。第二句“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是材料的关键句,明确了写作方向,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思考“提升自身能力”这个手段与“缓解压力”这一目标间的关系上。要高度注意第二句中的“好”字,这个形容词表明题目让学生思考的是“提升自身能力”是否是“缓解压力”比较合适的、得当的方法,而不是思考“提升自身能力”是不是“缓解压力”的办法。
因此,顺着这个“好”字,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一是“提升自我能力”是不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很好的办法。二是它在任何时候都是好办法,还是只在特定情境下是好办法。三是是否还有除了“提升自我能力”之外的其它的较为合适的办法来“缓解压力”。如果有,它是什么,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四是其它方法的使用与主体有什么关系,与压力产生的原因有什么关系……
思考了这些问题后,就会进一步明确写作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提升自我能力在某种情境下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好办法,但“缓解压力”的办法还与压力产生的原因、种类、强度等因素有复杂关系,甚至还与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在某些情境下,“提升自我能力”是不能或不足以“缓解压力”的。
材料是作文的根基,善于从作文材料中寻找思辨性作文的“思辨点”,就找到了思辨的方向,就会破解命题人精心设计的思维密码,从而打开写作的广阔空间。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