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2025-06-23 15:25:52)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章转载

语文成为独立学科始于 1904 年。晚清新式学堂兴起后,国文课(后改称语文)才正式设立,此前长期延续的是古代私塾、书院等教育形态。国文课作为独立学科,是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其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与古代语文教育有本质区别。120 年来,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经坎坷,积累了丰富经验,近二三十年多轮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其经验教训正逐步沉淀为学科传统,成为当下语文课改的根基与资源。

课改不是推倒重来、标新立异,更非 “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形式更迭,而是对传统的承接与创新 —— 在既有经验基础上守正出新。所谓 “正”,即古今语文教育中经实践检验的优秀经验、理念与方法,其中最具共识且一以贯之的核心经验,是 “读书为本”。120 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频繁变迁,但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阅读习惯的理念从未改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启示,在于重视熏陶感染、感悟体验与实践运用,注重精神涵养与立德树人,强调 “慢功夫”—— 这与当下 “语文核心素养” 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语文素养本质上是沉淀于身心的智慧涵养,其培养如同 “慢火煲汤”,需长期积累,难以通过 “短平快” 的方式达成,更无法完全依赖智能科技。

当前语文教育面临复杂现实:一方面,教育 “内卷” 加剧,功利化倾向蔓延;另一方面,智能科技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社会焦虑情绪扩散。在这样的环境下,强调语文 “慢火煲汤” 的特性看似不合时宜,课改挑战前所未有。功利浮躁的风气挤压语文教育空间,“重理轻文” 思潮冲击下,语文课时常被缩减,坚守 “煲汤式” 育人谈何容易?

但作为以人文精神培育为己任的语文教师,需保持专业定力:既无法改变大环境,便应在现实中寻找改革的 “缝隙”—— 观察时代需求、思考破局路径、等待时机成熟,同时积极作为,在适应与变革中坚守学科传统。与其抱怨或空想,不如在有限空间内争取平衡,以稳健姿态推进课改,让语文教育在浮躁世风中守住 “读书为本” 的魂,延续 “慢火煲汤” 的韵。

01“情境化教学”并非万能通用

所谓 “情境化教学”,核心是围绕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或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融入学习状态,调动情绪与想象力,从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优化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许多教师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情境化教学。例如多年前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便大力倡导这一教学法,产生了广泛影响。当下明确推进情境化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 旨在改变灌输式、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强化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因此值得教师重视。

然而需注意,情境化教学仅是多元教学方式之一,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不必强求所有教学内容都 “情境化”。但当前存在一种盲目跟风现象:不论小学、中学,无论何种课文或课型,都要求设计情境化环节。教师为此耗费大量精力制作 PPT、用多媒体营造氛围或组织非必要活动,导致课堂看似热闹缤纷、形式翻新,实则陷入 “形式大于内容” 的误区,背离了语文学习所需的沉浸与思考,反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

情境化教学确有其必要性,但需运用得当,紧扣语文本质,避免让活动干扰或取代学生的深度阅读,警惕过犹不及。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可适度多采用情境化教学,文学类课文也较适合此类方法;而随着年级升高,思辨性教学任务加重,情境化教学的比重则需相应调整。

更关键的是,在推广情境化教学的热潮中,需全面理解 “情境” 的内涵,不能将其狭隘等同于营造氛围或组织活动。例如,教师以讲授为主,但若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世界,提供相关历史背景,促使学生设身处地地阅读思考,这种看似 “满堂灌” 的教学,实则包含了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想 “对流”,同样属于情境化教学。在此意义上,“情境化” 可与 “语境” 概念相联系 —— 提供 “语境” 即是创设 “情境”。

教材中的课文预习提示、阅读引导、思考探究等板块,往往已蕴含丰富的 “语境”。例如修订后的初中语文教材新增的 “阅读综合实践” 板块,许多题干便注重设置 “语境”,引导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梳理探究。这类设计本身就是自然的情境化教学,无需额外刻意营造。若将情境化视为课堂评价的 “硬性指标”,将精力过度集中于 “导入” 设计、多媒体运用或活动组织,却忽视学生的沉浸阅读,无疑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至于 “课文剧” 等形式,对于情节性强的文学类课文可适当安排,但不必将其强行套用于各类课文的教学。

02如何处理考试的功利性与语文素养培育两者的矛盾?

个人难以改变大环境,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好自己的 “小天地”—— 比如用心营造自由宽松的班级与课堂氛围,为学生和自身减减压、松松绑。

中考或许会有实质性改革,“教考分离” 的矛盾或能缓解,但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压力始终存在。重视高考是必然,但不能被其完全裹挟。如何让学生既考出成绩,又不被固化思维、消磨兴趣?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而能做到兼顾平衡,便是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唯考试、唯升学论。基础教育的使命,除了为高校输送人才,更要为多数普通学生 “兜底”—— 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口粮”。“兜底” 意味着教育要惠及全体,与当下强调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并不矛盾,反而构成教育的一体两面:一面托举精英,一面筑牢基底。

在 “内卷” 肆虐的环境下,谈 “兼顾平衡” 谈何容易?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人文滋养帮助学生成为心智健康的 “正常人”。这条路或许艰难,但只要脚踏实地,做一寸便是一寸的精进。尽心而为,既是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亦是对自身教育理想的交代 —— 至少,能在功利的浪潮中,守住一方不被焦虑淹没的心灵港湾。

03如何认识和理解“大语文”“大单元”“大情境”?

近年来,教育领域频现 “大语文”“大单元” 等冠以 “大” 字的提法,这类表述难免有虚张声势之嫌,实则课标与教材中并无此类 “标题党” 式的概念。以语文统编教材为例,其采用 “双线组元” 的单元结构,每册教材划分五至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既设定人文主题,又明确 “语文要素”(即核心素养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本质是将课文按主题与能力目标进行结构化整合。

这种 “单元教学” 并非全新模式,课改前已有实践,如今通过教材设计进一步强化,其核心价值在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