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紫禁城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个人笔记 |
巍巍帝王城,笃笃龙脉中。
一线博南北,双翎揽西东。
昂头海内小,振翅九州雄。
气象盈千载,今朝愈深红。
久违了,天安门;久违了,天安门广场!这是我第二次“光临”,上次来到这神圣的宫殿,还是在1983年,游览了故宫和天安门广场。记得是从故宫的北门出去的。北门区域没有开放,后来还得知还有几处没有开放。记不得是哪次来北京了,曾经路过天安门,在车上,一闪而过。雄伟的天安门红色城楼,在我的印象中渐渐地减淡了……
进去后,沿着广场东侧路向北走,遇到一景泰蓝的商铺,不由自主地进去看看。过去的中学课本曾经选了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于是喜欢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品。1997年到上海参加全国教师大联欢时,曾经在城隍庙买了一些。这家商铺可是琳琅满目!各式手表、钢笔、像章、各色工艺品,晶莹剔透,金光闪闪!
还没有进入广场围栏,就迫不及待地拍照,生怕错过好机会。
在毛主席纪念堂附近有个入口,便走了进去,直奔人民英雄纪念碑——春玲她们俩在那里拍照。我们在大花篮出会合了,大花篮在纪念碑的北面,就是一座雕塑,从花篮到“鲜花”,但是雕塑。好像每年国庆节都要在天安门广场摆上一方一方的鲜花,就能可能还没有到时候。花篮南面上书“祝福祖国”,北面上书“欢度国庆”。游人多数在这里拍照留念,我们也照了好多。五星红旗,天安门近在眼前了!平时在电视里无数次的目睹,庄严的升旗仪式,威武的升旗手,正步走来……天安门,朱红的城楼,高尚而庄重,正中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已经更换许多次了,每次出现,几乎都伴随着国歌……“我爱我的祖国”在心中荡漾。
和游人抢着拍照,“忙里偷闲”地看一眼天安门和两端。
走得稍近了些,连忙拍天安门背景的照片了,可惜还是距离较远,游人太多,效果很不如意。为什么没想到放大一下呢!五星红旗,第三次看到它的升起,现在,在天安门前的上空高高飘扬!敬礼!
终于靠近了天安门!“雄伟的天安门,雄伟的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打从这面战旗在这里升起,中国人民心中从此充满阳光……”雄伟,雄伟,气势非凡,天安门高高地矗立在我们面前了!
进入天安门还需要从东面绕过去,这才靠近了天安门城楼,又连忙拍了几张偏侧背景的照片。
过金山桥了。人流密集,潮水一般涌向前。每座桥上一左一右站着两个工作人员,喊着不要停留。匆忙拍了两张,也没有照清金水河。
担心进不去,只得退了回来。
春玲她们进去后,告诉我可以走到午门处。我又重新过桥,匆匆走过了天安门的大门洞。高大气派的门洞,尤其是布满金色铆钉的红漆大门,根本不能停留一下欣赏一下,更不能沉静一下——这哪里是旅游啊!也许,这就是现代派的旅游?走马观花,身不由己,怪不得出现了“打卡”一词——报个到而已!要想等个清爽的天安门做背景,恐怕只有在夜里了。
没来得及“庄重”一下,就随着人流穿过了大门洞。回望一下天安门的背面吧,里里外外都要看上一看。端门出现了!端门没有天安门大气,应该是紫禁城的“二门”。人,到处是人!有三三两两的散客,有一队一队地旅行团……我还不断地自我安慰:过几天临近国庆节,人一定还要多,我们算是来得巧的。是啊,还不算太挤,当然,天安门关系也好,故宫里面也罢,都是非常宽敞的场地,就是金山桥和大门洞也没有挤得走不动。
走过他们的大门洞,端门出现在眼前。端门不如天安门和午门高大气派。
开始穿过端门的大门洞了,顺手给大门来了个特写。出了大门洞,又豁然开朗,午门似乎在远方,高高地耸立着。端门和午门之间偌大一个方场,壮观了。
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 。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米,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米,进深5间,25米,重檐庑殿顶。
午门有五个门洞,从正面看,只能看到三个,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
尽管我进不了故宫博物馆,但是仍然“不虚此行”,单这个午门,我就在一上午内经过并观赏了三遍!
起先,觉得欣赏差不多了,就决定顺着午门的西侧走出去,去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等处,连中山公园的东门近在咫尺都放弃了。顺着午门的西侧的筒子河继续向北向折。绿水,绿柳,相映成趣:筒子河两岸绿柳成荫,柔软纤细的枝条舞动着垂入水中,脉脉有情。在壁垒森严的宫中,还有一处清静休闲的“自然”。北面又是一堵高大的灰色城墙,有的城砖已经被风雨磨损,斑斑驳驳……走到了一处古典大门,出去一看,才知道这是西华门。由西华门找到了一条南行的小巷,却发现一时看不到广场,而不久竟发现了中山公园的西门:何不进去看一看,然后从天安门去广场,岂不有效率?我为这个设计暗自得意,于是进了中山公园,老年人免票。第二次“光临”,是从中山公园东门又走到午门;第三次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出不去,又返回到了午门。午门除了后面,我都欣赏到了:正面,西侧,东侧,高大巍峨,午门有37.95米高,而天安门才34.7米高,难怪看上去比天安门还要壮观。
在午门广场徘徊多时,寻求最快捷的抵达广场的通道。顺便还看到了仪仗队的所在地。
最后,终于再次进入中山公园,只不过这次是从东门进入,从西侧一个员工通道走出来,比西华门偏南,然后,很快走到了长安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