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精彩赛场|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2023-07-31 14:44:3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微信快递 |
高中组精彩赛场(一) | 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直通赛场
7月27日上午,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的比赛正式开始。
今天上午分别由两位老师展示高中选择性必修课中册第一单元中两篇课文的授课。
来自吉林的刘玮老师带来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刘老师以快速导入引领学生进入快速的文本浏览,通过四个部分内容的概述,引导学生总结文本的思路结构,最后设计情境化写作任务,以达成对论证结构的学以致用。
来自湖北的罗廷敏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修辞立其诚》的精彩课堂。罗老师从“立其诚”的几层含义入手,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为文”到“为人”,对课文进行了更深度的延展。最后寄语青年的环节,上课学生的精彩表现展示出当代青年高远的立意和卓越的品质。
最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玲老师作为专家评委对上午的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贾老师首先解读了两篇文本的特点,指出这样有理论高度和教学难度的文章入选课本,要求每位老师有相应的理论修养和积淀,这个单元的“大单元”理念,就体现在各种能力的融合,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应该给予更高远的引领。
贾老师指出,刘玮老师的课堂有很好的思路和清晰的课堂架构,引导学生梳理论证思路和框架的过程推进有序,在阅读的基本思路和落脚点上把握是准确的,体现了阅读素养的基本要求。老师的表达清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且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到山西省实验中学的真实情境,这些都非常到位。
“快速阅读,概括文本;梳理问题,把握思路;分析结构,理出内涵;列出提纲,学以致用。”这是贾老师对刘玮老师本节赛课的概括。同时,贾老师也给出了关于这节课的优化建议,刘老师选择以文章架构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略了文章中心思想的剖析和引领。在大单元教学中,我们需要梳理最终目标,抓住“学习”“我们的”“改造”等主要概念,挖掘其内涵和丰富性,联系当时的现实背景,让学生真正领会作者当时写作此文的初衷和伟大意义。
对罗廷敏老师的课堂,贾老师指出,罗老师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由修辞,到为人,一系列推进,展开深入思考和论述,引发学生思考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追求。课堂的融合性、交流感、讨论后的相互激发,都有比较好的成效。在整体教学思路、结构、层次和与学生交流互动上都非常自然,推进效果很好。
“阅读文本,明确含义;研读文章,辨析概念;合作交流,探讨内涵;联系文本,观照现实。”这是贾老师对罗老师本节课的概括。同时,贾老师也指出,对于经典理论类文本教学,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高度和深厚的积淀,要能够运用好“大单元”教学,给学生更广阔、深刻、高远的引领。
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精彩赛场(二)
直通赛场
7月23日下午,经过一中午的休整,老师们的听课热情又如室外的温度一般持续高涨。
来自江苏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的胡丹老师通过对《周亚夫军细柳》的课堂设计,介绍史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任教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六中学的张晰尧老师以《与朱元思书》为依托,带领学生品悟优秀骈体文的言简意丰。
来自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东城学校的董董老师,从《礼记·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延展开来,带孩子们发现传统文献中的思辨魅力。
赛课结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根据课堂呈现,给出了专业而精准的点评。
本轮课堂亮点主要有:
一、基本功好,各有绝活。老师们字好、朗读好,这才是好的语文老师的应有之义。
二、目标集中,聚焦概念。如董董老师对“大道之行,大同社会”做了具体的分析,落脚到人人都应该受到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用”,教学内容集中,目标聚焦。
三、环节清晰,层层推进,体现了严谨的课堂逻辑。如:胡丹老师的课从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句子开始,逐步展开,拓展到课外资源,从课内到课外,从直接描写到间接描写;张晰尧老师围绕“绝”字,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展开,由山水之绝,到悟出寄情山水之旨趣,最后与课外篇目比较;董董老师从节奏划分开始,从语言的理解,到内容的分析,感受“大同”的各个方面,到最后的拓展,关联到陶渊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四、借用资源,搭建支架。合理运用课外资源,设计活动颇多亮点。如张晰尧老师运用手势让学生体会“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学生通过比划即可深入体验文章内容。
陈家尧老师在充分肯定老师们的课堂设计之后,又给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可谓鞭辟入里,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寄予厚望:
1.对大单元、大观念的理解有待深入。
2.对资源的应用可进一步优化。
3.活动与问题的设计应更精准,把问题整合好,综合起来探讨,并且要增强问题的开放性,唯有打开,才有创造,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4.文言文应更加重视“言”。
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精彩赛场(三)
直通赛场
7月24日上午的赛课内容为同课异构的两组写作课:“描写身临其境的景或物”以及“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
任教于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的张一凡老师首先登场。
张老师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就地取材,以大赛现场这一独特的教室为写作客体,指导学生如何“描写身临其境的景或物”。为了写好教室,张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观察,于是比赛的舞台、台下的评委,以及听课的老师们都成了孩子们写作的对象,印象中单调的写作课堂也因“这位陌生而崭新的张老师”(一学生语)的匠心独运变得生动而有趣起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中学的崔虹霞老师带来第二堂课:“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
不同于张一凡老师的提问开局,崔老师先给学生们讲了自己从酒店打车到比赛现场的一个故事。通过自己亲历的一个小故事,引出所讲话题,并用“一颗鸡蛋引发的故事”为写作情境,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技法,完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后作业环节,崔老师送给每个学生一个与大学有关的书签,期待他们完成自己和大学之间的一个故事,并将自己本节课创作的故事投稿给《语文报·初中版》,这一看似微小的举动,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长远发展的关怀,让人内心暖暖。
第三位上场的老师是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杨晓霞老师,赛课内容是“描写身临其境的景或物”。
上海的张老师知性,内蒙古的崔老师温暖,太原的杨老师就如她的自我介绍:灵动与深沉兼具。作为主场选手,杨老师同样是匠心独运,她设置的写作情境是让学生作为志愿者,把锦绣太原的大美景色介绍给广大听课老师。她通过多媒体展示、宣传页制作,给大家带来一堂丰富多彩的写作课。张老师还给大家留了一个“彩蛋”,鼓励同学们把自己参与制作的“锦绣太原”宣传页赠送给各位听课老师。一时间,台上台下,充满了浓浓的欢乐。
最后一位出场的老师是任教于贵州省贵阳市华师一学校的洪斯敏老师。
洪老师的赛课内容是“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课前,发生了课件无法正常运行的小插曲,经过了短时间的处理,终于恢复正常,冷静的洪老师也以此“波折”为引,拉开了她课堂的序幕。与内蒙古的崔老师类似,洪老师在她的课堂上也展示了一个有趣的微电影,“一个小包子的人生故事”,分片段展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推导电影情节。课后作业“一天早晨,我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_____”的故事创作,与卡夫卡《变形记》勾连,可谓是别出心裁,赢得场内一片称赞。
最后,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山西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太原市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程淑贞作为本届大赛初中段专家评审组成员,对四位授课教师的精彩表现给予点评,并结合课堂深入探讨了自己对于写作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程老师认为,四位老师都根据自己的特长从各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了课堂,现场感强,生动有趣。重视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强调读写联系,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关注学生体验感受。这些优点很契合新课程理念。
程老师也谈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改进写作课教学的过程,从教师教为主导,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导;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要从知识本位向需求本位转变。
最后,程老师希望,大赛是一种宣传,一种推动,希望借助本次大赛能让老师们向新课程理念迈进,作为语文人,我们一定要努力走出一条路来。付出努力,写作教学一定有大发展。
高中组精彩赛场(四) | 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直通赛场
7月28日下午,暑气随一场骤雨消散,课堂教学大赛迎来了高中组第四竞赛单元的比赛。
任教于宁夏银川二中的李珩老师首先登场。李珩老师执教的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李老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并适当拓展,让学生了解了陶渊明从入仕为官到辞官归田、寄情山水的过程,总结出陶渊明不断抗争、光明磊落、活出风骨的高洁情操,进而发掘出陶文在今天仍具有的社会价值——青年人要热爱生命、珍视青春、活出自我。
海南省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的邹燕妮老师随后登场。邹燕妮老师执教的是《五代史伶官传序》。邹老师以“探究叙事之美”“探究说理之美”“探究明道之美”三个活动串联起课堂,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史论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
最后登场的是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的杨锦涛老师,他执教的是《氓》。《氓》选自《诗经》,《诗经》成书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杨老师特意设置了“课前预习”任务,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带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读音、释义及文化常识等问题,为后续学习任务的开展打好了基础。接着,杨老师以女主人公心理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本,理解诗歌的含义。
课快结束时,杨老师播放了一段他来太原后偶然录制的视频。视频的主人公是一对年长夫妇,先生用轮椅推着满头白发的太太来公园散步,他们的爱情让人动容。而先生对着镜头向听课学生说的“要正确理解爱情……(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以)学习为主,学习好了什么都能干上去”,瞬间将赛场的气氛推向高潮。这段看似随意的街拍,实际上是在完成杨老师预设的一个学习目标:“尝试思考正确的爱情观念”,从而达成由诗里而诗外、由书本而人生的引导。28日下午的赛课,就在这余味无穷和满堂喝彩中告一段落。
28日下午竞赛单元三节异彩纷呈的课结束后,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尤立增老师,从推动教研改革、赋能教师成长的高度,结合三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场点评与指导兼备的精彩讲座。
尤立增老师作为参加过“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并取得过佳绩的选手,对于参赛有着切身的体会,知晓备课、赛课的艰辛,表达了对本届大赛参赛选手的关切。随后,他回顾了当年自己备课、参赛的经历,以及多年来受邀担任“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委的往事。感慨之余,尤立增老师期望以心平气和的心态与授课教师展开交流。开场的寥寥几句话语,透露出一位站立讲台三十余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语文教学的无限热爱、对于年轻语文教师的关爱之心。
尤立增老师以28日下午的三节课为主,兼顾之前竞赛单元的课堂展开具体指导。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常识
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活动,出现了忽视常识、违背常识的问题。对此,尤立增老师认为,尽管语文教育界流派纷呈、解读多样,但究其本质,语文是“读懂别人的,写好自己的”,语文课是“教会学生读懂别人的,教会学生写好自己的”。关于阅读,首先要读,然后是读懂。关于写作,首先要写,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夯实写作的基础。其次是写出,即心中所想能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来。最后是写好,即掌握、运用一些写作技法,例如借助情境还原的方法让文章更生动、鲜活,感染人。对于语文教育界的热词、关键词“情境”,尤立增老师指出,“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不单指社会生活情境,也包括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李珩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由《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孤松”“孤舟”“孤往”入手,引导学生勾连前后文,探究“孤”字的内涵。其中的“勾连前后文”就是一种情境。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既是来自他人的最高评价,也是教师自己不断求索的目标。然而,一千位老师,就有一千种“好课”的评判标准。尤立增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听课评课经历,概括出“一堂好课”的四个指向: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下有招,学生有得(获)。
心中有数:教师细读文本,吃透文本;了解学生,了解学情;做好教学预设,做好教学预案。例如,邹老师布置学生预习,与学生同读课文,从文章标题入手概括文本特征——史论。
目中有人:在课堂推动的过程中,眼中有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在平等的氛围中,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建构意义。例如,杨老师在检查预习环节,设计接龙完成字词释义任务卡,发现学生读音错误后,及时纠正;在分析女主人公心理变化环节,让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书写,老师一直关注着学生不同的反应。这就是目中有人。
手下有招:招即方法、策略、手段。这些“招”,不但要明确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学情,还要把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作为核心目标,更要在转化过程中,创造各种条件解决转化带来的问题。例如,三位授课教师通过预习,都能把握较为真实的学情。
学生有得: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尤立增老师以师生一同在树上摘果子为喻,形象地解读如何让学生有得。
最后,尤立增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委婉的语气,就三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作了交流、探讨。
师者仁心,不仅涌现在三位授课教师的课堂中,也洋溢在尤立增老师的点评指导中。这些课堂、这场点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