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之川: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赛事综评

(2023-08-10 10:24:40)
标签:

教育

分类: 微信快递

赛事综评


  7月29日下午,随着高中组竞赛单元的结束,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圆满落幕。

  本届大赛评委会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阅读与写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顾之川对本届大赛高中组的赛事进行了综评,以下为顾之川先生的综评报告。


语文新时代,扬帆正当时

——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赛事综评


大赛评委会主任  顾之川


  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由语文报与全国中语会联合打造,已连续20多年,成功举办了13届,聚焦课堂提质,促进教研联动,赋能教师成长,受到广大教师热烈欢迎,成为语文教育界“奥林匹克”盛会。大赛设立微课大赛获奖作品展示,关注到群文教学和综合读写,对选手备课机制作了调整,每一节课的背后,都凝聚着选手所在教研团队、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可圈可点。感谢大赛组委会对我的信任,要我担任高中组评委。这里谈谈我的几点感受,与各位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守正创新,展现精彩课堂。从教学效果看,各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各种语文教育教学观各擅胜场。比如,黑龙江齐志伟老师,通过品其诗、悟其意、达其情,分析《短歌行》《归园田居》的“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体会生命诗意下的“真我”。山西洛晓漪老师通过诵读、旁批、质疑、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荷花淀》的家国情怀。浙江郑萍老师,通过辨析“材料之意”“文章之意”“人生之意”,指出“审题与立意”的关键在于“新”和“实”。河北王玉蝉老师分析了近年来大量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结合《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等,总结出“审题与立意”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注重整合,突出综合实践。语文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注重整合,强调“任务群”教学,加强情境设计,突出语文听说读写综合实践,这些新理念被老师们运用在课堂中,都有着生动体现。云南杨锦涛老师紧扣教材,落实注音、释义、朗读,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开展质疑探究活动,尤其是汾河岸边老年夫妇的幸福爱情生活和对当代青年的寄语,升华了课文主题。江苏庞冉老师以“鲁迅与青年朋友”主题展为线索,串连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学习任务,具有很强的设计感。重庆陈娟老师以充分论证的三原则,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为线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论点、筛选文中信息、理清作者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三是激情碰撞,启迪深入思考。大赛参赛选手、学生、点评专家激情碰撞,妙语警句迭出,不时闪现出智慧火花,令人赏心悦目,展现出语文课的无穷魅力,使参会者能够“在观摩中学习,在聆听中内化”(樊佳玥),足以启发深入思考。这也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能进入决赛的,都是好样的,是语文界的青年才俊。在语文报杯的历史上,有多位誉满全国的语文名师都曾得过二等奖。

  人们常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这句话也适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既然是比赛,当然要分出等级,但决不意味着,一等奖的课就完美无缺,毫无瑕疵;二等奖的就一无是处,没有亮点。比如,吉林王玮老师以山西实验中学古建模型爱好者为例,运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论证方法,学以致用,拟写说服家长的谈话提纲,引导学生在分析辩论中,深化对学习的理解,也呼应了新高考的考查指向,即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宁夏李珩老师让学生以陶渊明的身份与“躺平”青年对话,令人印象深刻。湖北罗廷敏老师让学生以教材编者的身份,写“编者的话”,进而思考“修辞立其诚”的时代意义,匠意独具。只是当学生联系网络谣言“毒教材”时,教师如果能够因势利导,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强调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更能贴近“修辞立其诚”的主旨,效果可能更好。教学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我们深入思考。比如,在体现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时,群文阅读如何挖掘出经典名篇的文化内涵;任务群教学如何紧扣课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如何克服教学设计悬鹄过高与学生实际差距较大的矛盾;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如何看待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以致本次大赛最佳板书单项奖空缺,等等,值得大家深入思考。至于专家评委与群众评委,甚至专家评委之间评分不一致,则是完全正常的,这取决于评委各自的观察角度和衡量标准,我国自古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评委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判,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教学效果,四是教师素养,也就是尤立增老师点评时说的“四有”标准,即“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下有招”“学生有得”。

  语文教育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理当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社会发展而变,也必须变;但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这一任务不能变,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增加学识、培养见识,这一目标也不能变,变了就不是语文了。语文教学教什么?小学要重点抓好识字、读书、作文三件事。初中主要应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上进一步拓展。读好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写好两篇文(规矩文、放胆文),养成四个好习惯(享受阅读、乐于表达、深入思考、自主学习)。高中主要培养阅读理解、信息处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等六大关键能力,拓展阅读宽度、表达厚度和思维深度。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在我看来,在教学中不应是并列关系,语言运用是基本任务,文化自信是重要任务,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是必要任务。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出发,相机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思维发展教育、审美创造教育,到最后还要再回到语言运用上来,否则就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学课、历史课或综合课。所谓大概念、大情境、大单元等新提法,可以实验,但不能极端化。有教师说,现在上竞赛课不搞大单元就不好意思,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整本书阅读也不宜强调过头,不能以整本书阅读的名义,冲击其他单元的单篇教学。《乡土中国》《红楼梦》编入教材,是为了培养初步阅读鉴赏社会科学论著和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是要培养社会学家和红学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关键在于“实”和“活”。既要扎扎实实,又要灵活高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最理想的,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语文感兴趣,不仅愿意学,而且充满热爱,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进而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这里,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用足用好统编教材。尺寸教材,悠悠国事。统编教材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要通过用足用好统编教材,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过去教材实行“一纲多本”,高考试卷有十几套,现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同向同行,强调教、学、考有机衔接,用高考“指挥棒”引领素质教育,打通课改的“最后一公里”。新高考贴近教材,贴近教学,贴近学生,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着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改进过程性评价,丰富创新评价手段,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培养关键能力。新课标提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新高考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所谓守正创新,基础是守正,即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培养语文关键能力,不能靠死记硬背,也不能单凭机械刷题、题海战术,更不能指望猜题押题,需要平时多读书、勤思考、勤练笔、多实践,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语文实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2023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选用张志公先生《说工具》,设计到星球小学给小学生讲成语的任务情境,要求借鉴阅读材料中第三位教师讲解“破釜沉舟”的方法,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中任选一个,拟出讲解要点,这就变过去着重考查记忆、理解和认知能力,转向着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意识和做事的能力水平,无疑会倒逼中学语文教学转向激发思考、引导探究、指导做事上来。

  三是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写作是对语文素养的综合运用,任务群教学需要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听说读写语文实践,“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的社会生活实践。新高考要求在阅读体验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比如,根据关键词写一段文学短评,就“人、技术、时间”写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等等,这就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听说读写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简单线性训练模式,发挥语言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加以整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增加学识、增长见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进而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有位领导人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语文的天空何其辽阔宽广,容得下各种教育思想观点、各种教学流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国语文教育具有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的刻写释读。从孔夫子到叶圣陶、于漪,我们有着丰富的积累,既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归纳总结,更有无数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我们是富有的。在学习前人或外国时,要占有、挑选、运用,实行拿来主义。学习国外教育理论经验时,必须以我为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立足中华大地教语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语文新时代,扬帆正当时。作为新时代语文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戮力同心,不忘初心使命,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语文课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方面的独特优势,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奔向中国语文教育的诗和远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