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学科试题研判备考讲义(一)
(2022-06-03 16:22: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考动态 |
新高考宏观变革方向
高考灵魂 :光明正大。
光明:积极、健康、阳光、正能量
正:政治化
大:大时代、大背景、大切入
24+立德树人+传统文化+体美劳+红色革命+爱党爱国+人性美丑
(24个当代青年人,立在船头,提个爱人)
2021高考语文学科数据分析
(1)尖子生不应该出现弱科,语文成绩的有效与特效分析。
(2)真正制约尖子生发展的是语文成绩。在题目相对较难的情况下,谁在语文上有突破,谁才能攀登高考的山巅。
(3)欠了语文的账,平时看不出来,但是会在高考时一起结算。
(4)在高考中,不能让语文成为压倒自己的一根稻草。
现代文阅读试题解读及备考建议
一、命题规律探究(课堂详解)
20192021高考真题考点分布解析
二、题型预测分析及对策(课堂详解)
1.信息筛选比对题。(读找比:有没有,对不对,小推断)
2.观点理解概括类。(分层级:看选文,划区域,做推理)
3.论点论据匹配类。(找对应:知定义,明范围,拉郎配)
4.论证及问思路类。(工具箱:八方法,一框架,重综合)
5.观点评价串珠类。(重解读:做结合,三方向,串珠子)
三、模考典例对应参照(课堂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样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柱、梁、坊、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了建筑的框架结构。
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样卯技术就已出现。在距今约3800年的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诗经》中写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保护夺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建筑更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至晚从隋唐开始,以梁柱和斗拱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了。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复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烧制的黏土砖产量大增,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不同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
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包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体量、形式与色彩,与室外空间体量与形状的呼应关系等。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单体建筑的组合关系,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建筑的选材有所不同,以木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差别巨大。
B.梁思成认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不着意于原物长存,是对雨果所说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理念的一种超越。
C.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历史悠久,作为其标志的神卯技术是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已经出现了约七千年。
D.以《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统一了规格,简化了程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材容易加工、造屋效率高、耗时更少,所以人们不惜人力物力寻找木材盖房子,而很少用石头盖房子。
B.中国传统哲学关注变化、忽视永恒的观点与木材不耐久的特性相符,形成了中国建筑不用石材的特点。超然客公众号
C.中国传统建筑不断发展,长屋檐减少了雨水对穷土墙的冲刷,反宇型屋顶改善了室内采光不足的问题。
D.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体木结构的各种限制,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C.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拢。
D.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结构方法的木结构,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归纳一下创造的无比有利的条件有哪些。(6分)
现代文阅读命题解读及备考建议
一、命题规律探究(课堂讲解)
2019、2121、2021高考真题考点分布解析
二、题型预测分析及对策(课堂详解)
1.内容理解推断类。(分层级:读找比,六大类,做推断)
2.各种艺术特色类。(修辞组:比对、修辞、写法、结构)
3.人物形象特征类。(正侧面: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环境)
4.词句表深含意类。(表加深:表层、深层、语境)
5.主题核心句子类。(重解读:赞批理、重语境,联主题)
6.行文情节思路类。(框架性:先再然后最后+人事情+概括)
7.文学形式评价类。(特殊性: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特殊,结合文本)
8.自然社会环境类。(综合性:分新猪、背笑星、两膏药)
9.因文拓展设题类。(逻辑性:抓文本,逻辑思维,链接主题)
三、模考典例对应参照(课堂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千载白鹭鸣庐陵
徐剑
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
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鼎甲四十九人,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无限风光在庐陵啊!
今天的庐陵,历史又称半座苏州城。可已找不到旧时模样。阳光金晃晃地,洒满城郭。下车,一路台阶至底,是一个广场,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行书“白鹭洲书院”。
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太阳斜照下来,站在桥上,极目远方,由远及近,赣江碧流天际来,八面见画境,是诗,是词,更是秋水文章。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
白鹭洲中学出奇地静,逐级而下,过一座四角为石柱的亭子,南边两个石方柱,镶为一副楹联: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岂独山原林麓之观。妙哉此言,修杂芜而成参天大树也。移步石亭,但见赣江岸边,一棵古樟树,树高千余尺,遮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荫庇着一代又一代庐陵学子。据说,古樟树年轮有三百多年,而白鹭洲书院则在朝朝暮暮中观鹭栖鹭飞七百年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遥想当年,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他以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寻来找去,唯白鹭洲风水极佳,江水汤汤,一洲浮于两水之上,芳草萋萋,绿树连江天,乘舟、乘船,可载庐陵学子行赣水,入鄱阳湖,进长江,云帆高挂,金榜高中入殿堂。且白鹭洲书院又在水中央,学子上学,皆坐船而去,一篙撑舟,渡江而过,登洲,惊起白鹭一片,盘旋半空,复落树上,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
太阳转身了。我别过老樟树,朝南,唯见一座汉白玉雕像立,英姿勃发,乌纱锦袍的宰相巍然在上,不用猜,一定是文天祥了。涯山一战,南宋水军灰飞烟灭,文天祥成战俘,大宋从此化为水沫泡影。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远押北庭二年,劝降,可是他头上华夏天空,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圣人坐标;张良椎,苏武节,严将军的头,嵇侍中的血,张睢阳的齿,颜常山的舌。泱泱中华,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朝刑场走去,木枷囚车,壮怀激烈。喝一碗浊酒,向云山外的庐陵投去最后一瞥。恍惚间,他看到白鹭洲书院创始人、南宋两任丞相江万里一家的结局。
元军马蹄在上饶府街衢闾巷响了起来,兵燹映红半座饶州城。江万里伫立石阶上,仰望城郭,仰天惊呼:“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共存亡。”白衣、白发、白胡须,飘飘,就像白鹭洲上一鹭鸟,翻过汉白玉栏杆,纵身沉塘。
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丽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千古而下,令人长叹。
远眺,庐陵淡月初现,倒映在赣江。千江有水千家圆,和平树下的日子真好。在白鹭洲中学流连,展室是百年前的教室,二层老建筑,倏忽,刮来一阵百年穿堂风。风入室,琅琅读书声,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不是在白鹭洲中学读过书?
刘真,吉安永新县共产党早期负责人。那一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吓,他说,杀了一个刘真,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出来。
伍若兰,朱德元帅的亡妻,她也是吉安的儿女。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持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偷生。
伍若兰英勇就义,腹中,还有未出生的婴儿。
青天之下,那锥心之痛的呼号,仍在吉安、在赣南、在江西,在风中回响,一如赣水呜咽,长夜不息。
空谷幽兰,君子之爱。百年、千年秋风中,总有一股清馨吹过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吧。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八月桂子红,十苇稻谷黄,好个金庐陵。那天傍晚,在白鹭洲中学,我挥毫书下一对条幅存念:白鹭云霄,春风庐陵。
该走了。秋阳正艳,罗霄如血,白鹭洲上,几度夕阳红。风月楼前凭栏近观赣水,书院在,白鹭洲未老,七百年成一梦。青山遮不佳,赣江东流去,只留清白在人间,二颗文心、赤心巍峨井冈山,庇佑吉安,照耀中国,千古不绝。
千载白鹭鸣庐陵。
(有删改)
文本二:
徐剑感叹,其实,每个人都在淘世相、情感、人生之井。当下的文学写作,并不缺技巧、语言,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照亮,写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精神境界和海拔。
我们将用什么思想和精神来展现新史诗?文学的最高精神品质是什么?
就是一种精神的海拔!
(摘自《徐剑访谈录》)
[注]古庐陵,隶属吉安。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中两个风光含义不同,前者指自然景色,后者指庐陵学子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影响。
B.文章想象孟子、屈原等先贤化鹭而来,既增添了白鹭洲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
C.崖山战役失败,作者用烟消云散、水沫泡影等形象化语言旨在表达了对宋亡的惋惜之情。
D.刘真、伍若兰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他们英勇就义的光辉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以及后文对白鹭洲书院的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B.文章用张良、苏武等忠肝义胆的贤者衬托文天祥的巍然形象、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C.文中画线句子既体现文字整齐之美、文言诗词之妙;又以短句为主,气势酣畅,情感充沛,感人至深。
D.千载白鹭鸣庐陵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章以此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
8.文本一在构思上特点突出,请从行文线索方面进行分析。(4分)
9.文本二主张写作要有精神的海拔,请具体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