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届“语文报杯”教学大赛侧记(七)

(2015-08-10 14:36:50)
标签:

教育

分类: 个人笔记

28日,大赛课进入了最后一天。上午是四节课。下面都是网上的记录。

第十三节赛课《谈中国诗》

参赛选手:湖北省孝感市安陆二中 周忠进

周忠进老师是赛课第三天第一个上场的讲课选手,他早早就来到会场,提前跟学生进行交谈、沟通,跟学生聊了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这虽然是课堂之外的环节,但这样的做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缓和了学生稍感紧张的心态。

周老师以余秋雨老师关于三峡和中国诗的言论导入课文,学生自然对中国诗的崇高地位产生崇敬和敬仰之情。周老师抓住了课文内容的基点:比较文学,有同有异、有可比性。他让学生阅读文章,从中发掘自己的观点。学生阅读课文后,找出了其中自己难以理解或认为可以表达作者主要观点的内容,周老师都一一予以归纳,从学生的发言出发,生成了中国诗的几方面特点。

周老师在讲解中,重点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诗早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诗最早出现的是抒情诗,而不是史诗、戏剧诗,中国诗一开始就达到了巅峰。周老师用《核舟记》的精湛技艺来比喻中国诗构思炼字的精巧,强调表达的暗示性。他引导学生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领悟中国诗的暗示性。学生在周老师的讲解带动下,对中国诗的理解渐入佳境。

周老师在让具体理解中国诗特点时,让学生例举赏析中国诗中以疑问句结尾的诗歌,学生在纷纷例举讨论后,体会到中国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接下来,周老师又引用两首外国诗,让学生比较鉴别,感悟中外诗歌的异同。

周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保持着对学生的和蔼亲和,在向学生提问后,循循善诱,不断给予学生提示与鼓励。

在欣赏了课文内容后,周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将中外诗歌进行比较后的结论。师生共生,自然而然。在课堂的最后,周老师又引导学生比较鉴赏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曹操的《观沧海》,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对于欣赏鉴赏诗歌的素养。

第十四节赛课《宇宙的未来》

天津选手丁毅——举重若轻,边玩边学

执教者: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丁毅

丁毅老师在上课之前与学生沟通的环节中,注意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轻松幽默的话题化解了学生对自己的陌生感,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开始对丁老师幽默的性格产生好感。拉家常的对话,为丁老师挣得了不少学生人气。丁毅老师以天津人独有的“哏”,在上课之前就先声夺人,让我们一起期待他的精彩课堂——

丁老师在课堂伊始,给学生说明了《宇宙的未来》在教材体系中的定位、所用课时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文短教”“长文短学”的方法。学生们有的说可以重点抓首尾短、抓中心句、抓课下注释、抓标题等等方法,课堂氛围渐渐热烈起来。丁老师发扬“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精神,让这些发现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以自己所发现的方法来梳理这篇文章的脉络。 

学生发言环节,丁老师没有简单以肯定或赞扬的话语评价总结,而是从文本出发,给学生以恰当的点拨指引,并不时进行追问启发,让学生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发现。学生在找出段落中心句时,丁老师结合学生发言,为学生总结出鉴别段落中心句的标准和方法。学生在分析课下注释时,丁老师又为学生归结出课下注释的作用。在总结分析了学生发现的各种发放外,丁老师又引导学生发现更准确、更科学的短时间内找准长文主要信息的方法。

丁老师在这个环节展示出课文脉络信息图,让学生观察研究,发现其中的方法。丁老师抓住课文中关于“平均密度”的内容,涉及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阅读社科类文本时,筛选、归纳、总结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丁老师为学生展示出其中的一个重点段落,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按照自己不同的要求去筛选信息。这篇文章文笔幽默,丁老师让学生找出其中幽默的一些段落,从中体会出霍金语言独特的魅力,霍金可以将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解释得通俗易懂。

第十五节赛课《动人的北平》

江苏选手周健——贴近文本,文字旅行

执教者: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周健

周健老师先以学生暑假的旅游引入课题,引导学生从身体旅行,变为今天的文字旅行。周老师以郁达夫先生的《孤独的秋》为学生提供比较鉴赏的材料,引导学生总体上感觉文本的大致内容。

周老师在课堂上注重从文字本身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散文书写心灵的独特笔触。他引用了林语堂先生关于理想散文的言论,让学生认识到理想散文的特点,以及林语堂先生的文字魅力。周老师提示大家从这段言论出发,从文章中找到与这段言论相印证的文字。周老师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学生回答之后,周老师又引用了《林语堂自传》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感悟林语堂先生散文语言的情感特点。司马迁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周老师也在课堂上认真品读文章内容,体会哪些语言,哪些段落可以体现出作者的特点,通过表面文字,我们可以揣摩,写这样文字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的发现都很准确,如有的品味出了“闲适的生活状态,喜欢追求自由”,有的品味出了“内敛”,并找到了课文中相对应的段落。有的从林语堂先生文字表面的幽默中,体会出深层次的“无奈”,就如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林语堂笔下的人物不管是诉说别人的不幸遭遇,还是自己的不幸遭遇,都是幽默诙谐的。

    周健老师最后抓住了《林语堂自传》中“含有眼泪兼微笑的”一句,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字面与深层,课堂在学生收获满满的氛围中结束。

第十六节赛课《都江堰》

北京选手车珊珊——抓住主问题,学好文与情

执教者: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车珊珊

车珊珊老师说自己是第一次来到四川,从来没有去过都江堰,她让学生给自己做向导,为自己介绍一下都江堰。车老师点评了大家的发言,学生们就相对熟悉的话题,比较轻松,师生的互动很融洽。在初步感知后,车老师引出了课堂问题:游记文体的特点有哪些?结合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感知这篇游记有哪些独特的文体特点。车老师就这些特点,让学生阅读课文,对学生的行文脉络作了梳理。

    学生们在谈感受时,车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得更全面,更深刻。车老师讲作者行文归结为感受—见闻—感受三个阶段。在各个环节的品味中,车老师都分别让学生阅读文本,品读其中最能体现作者行文特点的文字。在学生品读感悟的过程中,车老师还不忘提醒大家要发现和提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疑问。学生提出疑问后,车老师让学生都思考这一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的疑问都很有价值,如余秋雨说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学生不是很理解。还有的学生提出,有的古代官员评价李冰建造都江堰并不成功,不理解为什么官员会这么说。这其实都是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关    键问题,车老师用心的引导,让学生获得了自然的生成。

车老师在课堂提问“余秋雨为什么把‘他’看做李冰的儿子”时,学生的回答很有创造性,也很有深度。整个课堂过程,车老师都紧贴文字,紧扣文本,引导学生从文字出发,反复研读文章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理解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性。车老师也由此归纳出都江堰神、形、魂的关系,以此生发,让学生体悟文字与思想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写作与阅读的教益。

    课后由成都市教科院的特级教师程一凡评课。

他讲,上午的课如同成都的小吃,不同的人品出了不同的味道。

周忠进的课有了解学生需求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本体验时,调动了学生以往的体验。

学生提出了问题怎么办?处理不是很好。对应点应如何达成?

对语言的品味不够,需要品读,细细思考。

丁毅很聪明,有新意。以玩的方式调动学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进一步运用。师生智慧的共融,是双方的资源。

抓点突破,如“平均密度”。

有些环节还要优化。应该选两个点把方法用足,用够。

定性评价过早。

语言的特点——幽默,还需要考虑,准确更重要。

周健老师文本意识很强,还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我换个方式……”有尊重学生的意识。

读文品人。

环节要优化,如可以让学生先读,在显示“亦庄亦谐”。

要处理好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静静思考后再交流。

注重集合学生的思维:“你能不能帮他解决?”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抓点:已知点,饱和点,空白点,增长点。

设置问题的含金量要高一些。

教案是不断生成,发展的。

……   ……

公布选手单元比赛成绩,还好,只有一位超过了小程,是天津的丁毅,9.44分。小程暂列第六名了。当然,一等奖有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心中已经淡退了一等奖,更在意的是通过积极反思以达成一种弥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