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语文报杯”教学大赛侧记(六)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个人笔记 |
程玉玲上课后,紧接其后的是福建吴清老师的《长恨歌》。诗歌很长,教学内容的确定,取舍都需要费番心思。本来组委会规定可以长文短教,或者取其一课时,但是老师们好像都很有挑战精神,不管多长就一课时拿下!这是不太现实的,再高明也不切实际,不仅缺乏整体感,主要问题的点也很难突出,总不能处处以点带面吧?一堂课的若干教学内容不是某些匆匆而过,就是有所跳跃,缺乏逻辑联系……当然,选修课可以尝试长文短教的方略。
下面先链接了吴清老师课的记录。
福建选手吴清——贴近文本,扎实推进
第十一节课:长恨歌
执教者: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
吴清老师在课堂上一出现,人们就感受到了他满满的自信。吴老师直接导入课题,提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先整体了解《长恨歌》主要写了怎样的故事。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吴老师继续提出问题:从《长恨歌》里,我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唐玄宗。吴老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引导学生自由读,边勾画边读。这一过程中,学生沉浸在阅读古典诗歌的氛围中。学生有的回答从“从此君王不早朝”中,读到了一个沉溺女色,不理朝政的唐玄宗。有的学生读到了没落的唐玄宗、诗情的唐玄宗。吴老师着重从“从此君王不早朝”四句与“回看血泪相和流”四句的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思考中也明白了世间万物的因果关系。
在解读贵妃死后,玄宗思念贵妃这一部分的诗句时,吴老师提问学生:这部分诗歌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里?学生回答“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表现了玄宗触景生情的伤感。吴老抓住“孤灯挑尽未成眠”句,他认为体现了唐玄宗晚景的凄凉。吴老师在这个问题结束后,又补充说明了唐玄宗除了“昏君”的形象外,还有早年的勤政爱民,以及诗情柔情等形象。
吴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到这里,又思路一转,引导学生探讨杨玉环的形象。他先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指出其中描写杨贵妃美貌的诗句,杨贵妃家族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诗句,杨贵妃真实内心感受的诗句。吴老师摘出其中的两句“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迆逦开”,进行了重点解读。吴老师在讲解完这些诗句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此时,吴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以自己的理解解读诗歌。学生有的回答爱情是这首长诗表达的主题,所有这些写杨贵妃的诗句,都是为了歌颂美好的爱情。有的学生回答除了爱情,这首诗歌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讽喻唐玄宗不能因为爱情乱了朝政。
吴老师总结了这首诗歌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个人成长背景,以及诗人的爱情经历,引用了白居易为自己悲情的爱情所写的《潜别离》诗,揭示了《长恨歌》的主题。课堂归结到诗歌本身中,整个课堂过程自然流畅。
与程玉玲一样,两篇课文都是经典美文,且同出与选修教材,人们都很熟悉,尤其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必须出新乃至超越,才会提高人们的认可度。但是,我想,将它们列入选修教材,本身就给教师一个新的出路——选修教材怎么教,大体上都清楚吧?就怕你没“不识庐山真面目”,还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必修教材去设计!
吴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玄宗?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杨贵妃?这是由情节到人物形象,也可谓抓住了主要内容,还有关键词的揣摩这种行家的做法,但是他也忽略了朗读……
第三课,是黑龙江选手鞠战林登场。课文同样出自选修教材,只不过是现代诗歌了,食指的《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写的,告别北京……
下面是网上对他的报道:
黑龙江选手鞠战林——朗读是一种艺术
第十二节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执教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鞠战林老师在上课之前的暖场环节,就与学生进行了亲切的互动,他的亲和力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鞠老师改编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的诗句,以诗意的语言导入。鞠老师的板书也很是洒脱。在介绍了诗人生平后,鞠老师要求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诗歌,还特别强调不要齐读,要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完全自由地朗读这首诗。学生读完后,鞠老师又让想朗读的学生站起来单独朗读诗歌,学生的朗读质量很高,博得了赛场雨点般的掌声。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朗读,也发表了很专业很肯定的评价。
鞠老师结合单独朗读,指出其中的语助词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在引导阅读中,学生已经学习到了朗读的方法。鞠老师归结出诗歌朗读的第一个层次为音读。接着,鞠老师让学生寻找诗歌中押韵的字词,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发现很准确。鞠老师似乎特别注重朗读,不仅对押韵的韵母反复研读,还示范朗读这些押韵的字词,学生的朗读也兴味盎然。
研习了朗读的各种技巧之后,鞠老师归结出诗歌朗读的第二个层次——韵读。鞠老师此时又让学生在学习了音读、韵读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诗歌。一名女生的朗读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种朗读技法,朗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在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基础上,鞠老师让学生找出在朗读中对诗歌不理解的地方,学生的发现很多,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鞠老师归纳了学生的问题,把出现问题最多的几节诗歌找了出来。鞠老师在这一环节,并没有像课堂上一般的情况那样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研读诗歌,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再次沉浸在对诗歌的阅读、思考中。经过思考,学生有的已经找到了自己或他人问题的答案。
解决了问题,鞠老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鞠老师归结出诗歌朗读的第三个层次——情读。在情读的标准要求下,鞠老师示范朗读了这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背景音乐中,鞠老师的声音共鸣音很浓,穿透力很强。朗读之后,鞠老师还让学生点评自己的朗读与学生朗读的区别,学生指出其中有重复的部分。这时,鞠老师又归结出朗读的第四个层次——创读,又让学生在创读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课堂在饱含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但诗歌包含的浓浓的感情,却让与会的所有听课代表及现场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结尾,他又以“诗歌”收束,更显诗情。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可能一万名观众会有一万种答案,但鞠老师的课直观地告诉我们,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到了语文的美,诗歌的美。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果然,如我所料,鞠占林风采毕现。这篇课文让他如鱼得水,他的朗读功夫尽情施展,抑扬顿挫“恣欢谑”……高亢的男中音征服了学生,也征服了全场。他是有备而来的,他的目标是夺得最佳朗读奖。而最终,不仅这一愿望如愿以偿,还获得了大赛一等奖。课堂设计的也不错,音读,韵读,情读,创读,各有千秋,又层层推进,渐趋高潮。学生配合的很好,一扫前两堂课的低迷,多数朗读很出彩,高涨了课堂气氛。当然,和旅顺的激励、示范等不无关系。
第二天中午,他在校园遇见了我,早早伸出手来,我上前握住他的手,连连祝贺。
最后是尤立增的点评。
先评了程玉玲的课是“中规中矩,实实在在”。
再评吴清的课:导入简单明了。我认为最好的导入方式就是“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这是我从来不用的,因为它没有特点)
老师注重了语句鉴赏。教学有张有弛。最好的语言应和课堂一致。稳!
最后评鞠占林的课:扣住了抒情诗的特点,诵读贯串全课;朗读技巧指导很有效。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体现,果子让学生自己摘。导得好,引导,疏导,点拨……
声音太大了!
是啊,我也有同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表现的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一首离别诗。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为了命运的忧虑和恐慌。“多情自古伤离别”,诗歌反映的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离别,无数孩子告别了父母,你想,它应该是什么样的旋律?依依难舍,悲伤,几近绝望……它不可能是让我们“放开喉咙朗读”的。
尤立增还说,有些诗,比如《再别康桥》,读起来如同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他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读得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