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叨叨如歌

(2023-11-22 13:35:58)
标签:

情感

杂谈

图片

分类: 原创
叨叨如歌叨叨如歌

叨叨如歌

 “时间到了,你下去把垃圾扔了,回来吃饭。”老伴发出了,自我起床的第一道“指令”,也是一天中的第一声叨叨。

  “戴上口罩,还有一次性手套。”她补充道。

  我刚跨出几步远,后面又飘来一句,温柔似水的叨叨。 “帽子戴好了吗!”语气简短而毋庸置疑。

  我又匆忙回去,戴上装逼、防寒的安德玛品牌帽子。老伴厨房中转身检视一番,眼神默许,这才完事。

  这只是一天的开始,其中的一例。每次出门几乎都如此,事项不同而已,不厌其烦,自得其乐。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叨叨之声。不是被别人叨叨,就是自己叨叨别人。但不知为何,“叨叨”一词,大多泛指为女性的专属。以上场景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可能似曾相识,如影随行。

  小时候,我听的最多的是妈妈的叨叨,而难得听到父亲的叨叨,甚至很少与父亲说话交流。这也就給我留下,女性喜欢叨叨和叨叨女性专属的印象。

  不过,在那个男尊女悲仍然残留的时代,每个家庭大都如此。父亲很少说话,以示尊严;母亲喜欢叨叨,那是关爱。

  而如今,时代不同了。特别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妇女解放的呼声高涨,男尊女卑受人唾弃。从此,女性不再裹足,放开手脚;吃饭可以同桌,不在灶台边就餐。女性的家庭地位大幅提升,甚至反超。家中与男性平分天下,偶尔还能称霸。所以,叨叨之声的兴起,也是女性地位提升的标志之一。封建时代女性哪有叨叨的权力,更无法欣赏、享受叨叨的可能。

  在咱们现在生活的魔都,还有江浙一带,更是如此。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之时尤甚。上海女性被宠成了公主。曾经被无数人嘲笑的“怕老婆”一词,成为宠爱女性的代名词。似乎是对好男人的溢美之言。

  那个年代,早晨起床,晨雾中端着痰盂罐,雄纠纠气昂昂,穿梭于上海小弄堂的大多是上海新男人。千万不要卑视他们。那是难得的民风,一道盛景,一种情怀,一腔真情表达。

  而且,这种趋势,似乎越演越烈。大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之势,瞬间从上海传染到了江、浙、皖,波及全中囯,成为一种时尚,深得人心。

  近年来,由于媒体发达,此种说法甚至流传至国外,并得到外国女性的认同,形成了共识。自媒体上的外国媳妇,爭着嫁给中国男孩,就是因为中国男性会宠爱女孩子。此举大有联姻全世界,解放全人类的感觉。尤其是女性。

  好了,就此打住。话题虽有关联,但有破题之嫌。由此也找到了我儿时,语文不及格,被老师训导的根源:老师让你写东,你却写西,写得再好,也分数全无。否则,如现在这般努力,有可能获得诺奖,至少是诺奖的候选人吧!哈哈!

  言归正传。

  成家之后,经年累月,身边伴侣叨叨之声,不逊于妈妈的叨叨,达到了进阶的新水平,更加深了印象。而且大多数家庭也的确如此。不知是女性基因天生如此,还是后天传染,不得而知,也无需深究,尽管享受即可。

  咱身边的叨叨之声,不绝于耳,已经有四十多年。我们这辈人,没有那煽情的520,更无肉麻的甜言蜜语,尽在无穷无尽的相互叨叨之声中。似乎吵架,也是拌嘴。随着年龄增长,叨叨的频率似乎也越来越频繁,但更显温润可人。

  年轻气盛时,面对身边的叨叨,偶尔会烦燥而失态。进入老年状态才发现,那份柔情的叨叨是深深的关爱。老了更加珍惜这如歌的叨叨。

  心情心态渐变,那曾经时而令人烦躁的叨叨,如今让我不与争辩,不予反驳。当叨叨“来袭”之时,咱悄悄的独自享受这如歌的叨叨,像欣赏轻音乐一般。时而因我太过投入,对叨叨未作应答,她便附上一句:“听到了吗?”可她不知我有多么的投入,正沉浸于享受叨叨之中,并期待着下一句更精采的叨叨。

  古稀老年,还能够理性的叨叨,说明老人心智正常。身边有人叨叨,那是少有的幸运,身边有人为你而叨叨,那更是难得的幸福。

  所以,人生暮年,静静享受那珍贵而美好的叨叨,就是享受生活。叨叨之声,叠加于身边音箱中播放的轻音乐。让叨叨如歌,声声悦耳,句句深情,陶醉其中。尽情享受人生最后,快乐交响乐章!

  珍惜身边的美好叨叨,期待明天的快乐时光!

叨叨如歌


叨叨如歌

叨叨如歌

叨叨如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