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棍教子害处多
(2019-08-16 06:41:58)
标签:
杂谈健康教育育儿 |
分类: 教育随感 |
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社会流传的偏面观点的影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旧时代在各种作坊学徒,在戏班子学戏,都是以打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这种作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其二,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继承了打的传统。尽管这些家长小时候挨打也心里怨恨、反抗,但自己毕竟已成人,胡里胡涂地把打当成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其三,一些家长教育无能,孩子有了问题,说骂、训斥都不管用,只好动手、动脚、动皮带、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往往走这条路。
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打的危害:
第一,经常打孩子,会导致孩子不明是非,走上歧途。
打是打不出道理的。有的家长,见孩子有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析原因,不指出解决办法,打完了事。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明明事出有因,挨打之后,孩子心想:反正好歹都挨打,以后做事不想对还是错了。曾有某城市曾对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高,其84%是受棍棒教育的。当初,家长不会想到,打会把孩子打上犯罪道路。
第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第三,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第四,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形。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至于那些富于灵性的孩子,会“开动脑筋”,用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应付父母的粗暴,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以上几点分析,希望经常打孩子的家长深思,切切不可在粗暴施教的路上走得太远。让我们认真听听邓颖超同志的劝告:“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
棒棍之下,难出孝子。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