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黄金法则助你决策
(2013-06-28 07:57:07)
标签:
校园 |
分类: 高考志愿 |
志愿填报: 黄金法则助你决策
填报志愿时,各专业的就业率无疑是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只有70%的就业率更是让考生和家长心惊胆战。于是大家争相挑选“热门”专业,以为这样便能为四年后的就业买下一份保险。
以就业率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风向标,很简单,很实用:冷门专业意味着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热门专业则表明就业率高。
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将它无限放大。第一,我们不能由就业这一个要素来决定自己在四年里应该学什么;第二,此时的“热门”并不代表今后会一直热门。
案例回放
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让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裁员甚至倒闭,而且还波及对外贸易和实体的制造业,华尔街的金融人才都要重新找工作,金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们当然也要发愁了。四年前,如愿考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李毅同学正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曾经以为拿到了一张通向好工作的入场券。谁能想到,如今神马都变成了浮云。李毅无奈成为待业大军中的一员,在各个招聘会上辗转奔波。
志愿指南
社会环境、市场行情对就业有影响,对专业的选择有干预,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专业掩埋之下的真正能力。笔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年,对此感触颇深。就业竞争的关键是个人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不是“冷”学科和“热”专业的比拼。
一个“热到发烫”的专业里,也有同学找不到工作;很冷门的专业里,却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所以,对不同的人而言,专业与就业(以及收入)的关联程度是不同的。有没有好工作取决于在大学四年做了什么,而不是取决于考进了什么专业。
温馨提示
比如,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著名跨国公司管理培训生招聘都是不限专业的,他们看重的是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软”技能,而不关心你是否是会计、经济管理科班出身,专业成绩是否都为A。因此,专业对就业的影响都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重要。其次,我们的专业设置和市场是脱节的,前些年拼命招生的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和法学等专业在当时可谓是“热”极一时,现在再看看他们的平均就业率,你就会发现它们已经很“冷”了。
性格、兴趣最给力
案例回放一
案例回放二
志愿指南
挑选专业时,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若能与专业相匹配,学习中会更快乐,工作后也更能得心应手。反之则会不适应、困难重重,给个人的发展造成影响。
职业咨询师在做职业规划时,经常会告诉大学生们:人生应该择己所爱。
很多中学生埋头于书本,应付没完没了的测验和考试,这让他们没有时间再继续中小学期间的兴趣爱好,甚至让他们忘记了:我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
被誉为“职业辅导之父”的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因素: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匹配。这个理论同样可以用到专业选择上来。
由于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的缺失,导致同学们对自己的兴趣、对专业和职业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么我们在高考前后能做的切实可行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学生朋友们可以自我探索,可以通过朋友、同学和家人来告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自我探索包括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提问。在安静的、无压力的环境下,不妨问问自己:有哪些活动和事情想起来就让我觉得有劲?这些事情和活动又体现了自己怎样的能力和特长?我理想的学习环境或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有怎样的休闲生活?我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如果对这些问题都有清晰的答案,那么专业的选择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温馨提示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及:大学生中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占64%,数据高得吓人。不是说这都是家长的错误所致,而是希望告诉准大学生们,在志愿选择上要更加积极主动。
同学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好大学的心仪专业分数线很高,想读这所大学,意味着要放弃心仪专业;而如果以专业优先,可能就要放弃这所大学。对此,该如何抉择呢?
我的建议是,如果所学专业不让自己难以接受,应当优先考虑学校。正如前文所述,专业对人的影响很重要,但好学校的环境、氛围等对人潜移默化的塑造影响更加深远。
案例回放
志愿指南
如果出现专业与学校冲突的情况,甚至专业选择失误,千万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大学教育完全可以弥补你的损失。
首先,许多学校都在尝试按大类招生或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这些都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其次,很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进大学后可以重新选择。再次,在转专业不成功的情况下,学校还提供有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和跨校辅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温馨提示
填报志愿时的几点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