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暴躁(一)
很多长期在普通高中任教的老师都认为,沉重的升学压力和弥漫于全社会的浮躁文化,使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普遍达到了心理的临界点。他们表现得非常焦虑、暴躁,经常为了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小事发脾气、摔东西。据网上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的暴躁期已从初二、初三向高二、高三迁移。专家分析,这与高中的学业压力远远超过初中,以及孩子的心理成熟期普遍延后密切相关。现在有超过七成的高中生的父母形容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因为孩子就像一座“活火山”,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喷发。有些父母甚至伤心地发现,自己对孩子越是百般照顾、百般迁就,孩子就越是情绪反常。不管有事没事,他(她)总是大喊大叫地把父母“冲到南墙”,久而久之,父母也会被这种不良情绪所困扰,使原本良好的亲子关系日益紧张起来,甚至无法沟通。
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为何动辄缺乏耐性、脾气急躁,不能和颜悦色地与父母交流?面对家中的这个“火药筒”,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案例及分析
孩子暴躁,源于父母对其仍像小学生一样严加管束和呵护(讲述人:汤丽红,中学教师)
我嫂子的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她的成绩一直不错,还有艺术特长,对父母言听计从,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嫂子把她当成自己人生的寄托,对其管束得非常严格,从生活到学习再到交友,嫂子全要做规划。然而孩子一升入高中,脾气就突然大变,跟妈妈势同水火:妈妈让她服用的维生素,她统统吐掉;妈妈强烈反对的朋友,她偏要交往;她宁可冻病了,也不穿妈妈递来的羽绒服;妈妈让她少吃垃圾食品,她反而大吃特吃……更让嫂子伤心的是,女儿动不动就对她大吼大叫:“烦!烦!真烦!你能不能别来烦我?”“真希望我不是你生的!”“等我填高考志愿时,打死也不填本地学校了!”这样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嫂子的耐性终于被她磨没了,母女俩开口就枪火,只能由当父亲的做传话筒。为这,嫂子在我面前没少掉眼泪。
那段时间,我翻阅了很多心理方面的书寻求解决办法,结果大有收获。书上说,暴躁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随着思想和心理的成熟,高中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他们很渴望周围的成年人,特别是父母认可自己的成熟,渴望能自己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长大了。可往往爱子心切的父母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还像对待小学生一样来对待他们,这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发泄愤怒情绪。侄女所说的“高考要考去外地”,正是对妈妈事无巨细的管束的一种反抗。于是我首先建议嫂子对女儿的态度要作出适时的调整,实行“有节制的关照”和“有节制的建议”,这才是预防孩子反常情绪泛滥的“拦洪坝”。比如,在生活问题上,不要做“管家婆”,要统大放小,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选择权;在交友上,不必限制孩子的交友圈,只需对其朋友点评几句即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反感父母一上来就对其朋友存有“偏见”。时间长了,朋友的弱点自然会暴露出来。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料事如神”,慢慢地就会乐于把朋友带回来给父母看并参考父母的意见了。
只有让孩子学会“制怒”的有效方法,他们的心情才能得到真正的调节(讲述人:吴君,公务员)
我儿子今年上高二,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读书,年级排名100名左右,上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但这孩子比较内向,每当他被老师误解或被同学开玩笑后,出于“好面子”的心态,他总是隐忍着,但只要回家一面对父母,就立刻变成了无所顾忌的“火药筒”,把火全撒到我们身上。
一开始,我和老婆以为他是学习压力大造成的,所以总是对他迁就,没想到这倒助长了他的气焰,认为我们怕他,更加变本加厉。有一次我哥实在看不下去了,找他谈话:“你这样经常伤害疼你爱你的父母,心里就不愧疚吗?”他愣了一会儿,才说:“有时候也后悔。”我哥生气地反问他:“既然后悔,为什么事后不跟父母道歉?”儿子却奇怪地说:“道歉?一家人还用道歉?父母还能真生儿子的气啊?”于是我哥告诉他,正因为是自己的亲人,才会被儿女伤人的话伤得更深。儿子不知道,每次他发完火消气了,我们却一连几天缓不过劲儿来,总感到非常伤心,甚至有些寒心,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和他相处。
正当我束手无策之际,我哥向我推荐了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她告诉我,孩子“发怒”时,父母对其忍让是可以的,但不能听之任之。等孩子情绪稳定后,一定要严肃地指出他表现过分的地方,让他明白,父母之所以没有硬碰硬地与之交锋,不是向他妥协,而是体谅他的身心压力,不希望他的坏心情变得更糟。她还传授给我一个“制怒”的好方法:当儿子情绪激动时,让他用毛笔书写“安静”、“安详”、“安宁”、“和悦”、“欣悦”等字样,字写得越慢、越大,安定身心的效果越显著;也可以学习瑜伽,进行打坐、冥想。同时,她建议我多观察一下究竟哪些事可能引发儿子莫名的暴怒,并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施以不同的制怒方法。这有利于孩子在遇到类似的压力时形成“条件反射”,打开头脑中的“制怒”开关,逐步减少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的几率,使家庭气氛逐渐变得融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