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2012-08-18 14:40:38)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有儿女

   

        正心态   拒绝焦虑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文/开心阳光       

                           ———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先哲们用简单的话语,道破了“杞人忧天”的先机。它就象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使意志不坚者,胆战心惊,屡屡被它所掌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目前,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所产生的“恐慌”现象,在我们的周围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从许多家长朋友身上明显的感觉到了一种“教育焦虑”。这种“焦虑”主要表现在:当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较优秀的时候,就会产生“我的孩子怎么不如他们,我的孩子天生就笨”等想法;当看到教育者的一些理论观点,特别是自身存在着一些有背于孩子教育的不足点时,就会在对号入座中,内心惶惶不可终日;当看到社会上一些现象不利于孩子未来生存的时候,就会担忧孩子将来会怎办;经常性的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在教育孩子时发泄出来;还有就是来自周围的“额外教育跟风”的压力……

     作为父母,产生这样的担忧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正说明了父母们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我们去发现这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客观现象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到恰当的解决方式或者是改变方法加以避免,使孩子在更好的环境里成长生存,而不是引起“教育焦虑和恐慌”。

       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使得焦虑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孩子教育的事业里也有它们的身影,人们越是拥有急切的心情,焦虑就越显现的明显。越急噪,它们的能力就越强,造成的不可弥补的遗憾就越多,只有掌控了它,一切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打开它的钥匙其实很简单——不管何时都要摆正心态!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一、学习是件正常的事,是件快乐的事,它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他应该就象穿衣吃饭一样正常简单,是现实中人为的用语言和行为使它复杂化,造成了人们思想情绪上的被动和腻烦。作为施教者,不应该经常的用负面的内容,告诉孩子学习是辛苦的事情,也不应该把学习的形式搞成严肃的场景。如果是这样,试想人活在世上做什么容易;再者孩子的投入精神要比成人更具有天生的刃劲,只要是他感兴趣喜欢做的事情,不需要别人的催促和管制,就会自觉投入的去做。正是因为孩子拥有这种特点,因此就需要我们做为父母的用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正确理解学习的真正内涵,尽量为他们创造自然适合的学习氛围。顺其自然的达到父母施教和孩子学习的目的,生活处处皆学问,自然处处是课堂。如果父母充分利用起随时出现的课堂,在不知不觉当中将知识深印入孩子的脑海里,不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使孩子养成探索的兴趣,使学习概念简单化。要知道兴趣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引入方式和最初的时机是成败的关键,只能智取不能强制。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二、考试是大练习,是最后的练习,也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轻松的时刻。自从孩子进入学校开始,考试的字眼就会与孩子有了不解之缘,并时时的考验着孩子和家长们的神经,使意志不坚者受尽摧残和艰熬。其实,考试本应该是一件正常的事,就像是生产一件产品最后的检查一样,是检验孩子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只是现在人为的扩展了它与功利性因素的结合,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考试应该是经过一学期学习后最容易的事情。尽管内容可能是有些难度。但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不会跑出教材范围。另外,考试的内容已经不止一次的学习和练习,如果平时用心,悉心按照老师的指教去做,到考试的时候应该早把知识熟记于心了。关键是,现在的外界环境,从学校到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对“考试”如临大敌。从行为到语言,给孩子内心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内心的焦虑,是造成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说,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正确理解考试概念,懂得正确面对考试,更要使孩子养成能够抵御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不要在考试的期间,做出过多的对孩子特殊的言语和举动,那样只会增加孩子对考试产生更深的恐惧感,要跟平常一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即使父母着急也要急在心里,平静在脸上。这需要父母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http:///i/si.php

 

       三、孩子对生存的能力需求,不只是书本上的内容,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认知、适应和融入能力,还有对于生存工具的掌控能力和知识的再加工重利用能力。因此不要将孩子禁锢在学校课本里,这只是孩子立世生存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父母要转换思想,引导孩子在广阔的世界里,去感知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并学会利用它们。世事多彩,贤人众多,道路无数。“无时不可学,无处不可学,无人不可学。”

 

       四、影响人生活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复杂,因此,父母要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具有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行为波及到孩子。在这方面不光是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措辞,更要注意外面世界众人的语言影响,要及时的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尽可能的了解其交流范围的环境情况(尤其是低龄的孩子,自己缺少很好的辨别能力)及时的纠正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言论,并将正确的思想灌输给孩子,使孩子对事情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性的对待。比如考试言论的疏导。父母要懂得:一个人改变不了社会大环境的现状,但是你可以使孩子获得足够的抵御环境影响的知识、经验和思维。

      

    五、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更有智慧和力量,而不是让我们产生焦虑,这不管孩子还是父母。教育也是具有灵动性的事情,而不能充满教条的去做。因此教育应该是多风格,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绝对不要跟风。教育者要保持对受教者和社会需求变化敏锐性的同时,放空自己已形成的思维和观念.与时具进,及时调整教育思维和策略。避免焦虑产生和发展的最好办法是:父母要沉得住气,要将解决的事情分门别类的进行处理。如根据时间先后来界定的:需要中长期改变的;必须近期去进行的;可以不用去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顺其自然的;根据事情的性质来界定的:如需要孩子必须去做的原则问题;不妨大碍的问题如何处理;界定于两者之间的问题……。避免父母产生“教育焦虑”还有一点就是,作为父母一定要在进入“父母教育孩子”这一角色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你才能够从纷乱的社会生活中真正脱离出来,才能够真正的用理性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一切。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六、孩子也是平凡的人,不是神仙,因此不要幻想把孩子培养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孩子也不是钢铁,不要让孩子跟风去参加众多的社会培训班,那样身心疲惫的孩子会产生怨学情绪;孩子就是孩子,要用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的教育方法去引导,自然、随机、寓教于乐,才会有更好的成效;孩子还是孩子,不要拿着放大镜去看孩子的成长中的点滴.这样只会让你片面的评价孩子;孩子更是独立的社会人,因此孩子要学会拥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和能力。所以对孩子的培养不能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中。

    

     七、既然是孩子,就会有很多事务需要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暂时性的“错误”或不足。父母切忌不顾及孩子的身心感受,随即处理,埋怨喝斥。父母要去接纳孩子的这些“不足点”,把它们看成是孩子身上的一部分一样正常。然后理性的去分析,综合的评判,要根据出现问题的不同性质,分出轻重缓急,合理的制定出改变事态的“等级策略”。     

    

      八、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是因为年龄小,对社会的认知少,从而暂时需要依赖于成人的人。这并不是说明,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私有物品,可以随意的由父母决定孩子的一切事由。父母替孩子所做的决定,是有限度和深度的。尊重孩子,换回来的是孩子对父母的尊重。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九、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忘掉自己的社会身份,它与你教育孩子没有任何的关系。也许,你会想:

     我是教授、我是领导,可以教育很多学生,可以管理几千号人,难道我教育不好一个孩子? 

     自己不是学者,也不是名人,就是一个普通人,如何教育好孩子,我根本辅导不了孩子,难道要去重新学习吗?也学不下去,更不现实啊。

     在这里,阳光想说的是:父母文化水平和身份的高低并不是教育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社会身份,它与自己教育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的关联。其实,任何想成为好父母的人都是需要学习的和自我再教育,但不是去学习和孩子相同的课业,而去学习如何做父母的内容,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关爱孩子,如何协助孩子练就健康的身心,最后成人成才。就象想成为好领导要去学习经营管理之道一样。好父母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悉心学出来的。

     有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说过一句话:“人的烦恼来自于私心太重,如果忘我的为别人做事,人就会是快乐和幸福的”我想在孩子教育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忘掉诸如:“我很辛苦;我还要为自己做...;我也要玩;我都是为了你,我得到了什么”这些话语和观念,那么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会充满希望和快乐!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转载]谨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情节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