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背后的心理学意义
(2012-09-26 08:23:20)
标签:
中年危机离婚存在心理学情感杂谈 |
分类: 13年6月以前博文 |
45岁的张先生离婚了,去西藏支教去了。
至于妻子,他觉得有些抱歉,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傻女人,年轻的时候,便是看重她的美丽和她结婚的,可是婚后却发现全无共同语言,而今妻子风韵犹存,但是其“小市民”气质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两年前便开始分居,离婚是自然而然的。妻子不想离,于是听从了亲人朋友的建议,企图抓住绝大部分财产,认为这个男人会因为不想放弃财产回家。可是他说:“本来我就挺对不起你,你想要就都拿去吧。”他分给从不上班的妻子80%,自己留了剩下的一点。
然后他向公司提交了一份辞职书,一份提早退休申请。说:“随便签一个吧,反正我得走。”上司看重他自公司创立之初便奉献至今,于是签了退休申请。
旁人都难以理解张先生的举动,他说:“这一辈子都是稀里糊涂活着,年轻时犯的错,现在不能明知故犯。从今以后要清醒的活着,像个人,活着要有意 义。”大家都惋惜他抛却一切,他却说那些都是过眼云烟,放弃曾经拥有的东西固然遗憾,但是从今以后,自己再不要遗憾的活着。
以上是我听另外一个人讲的同事的故事,讲故事的人评论说:“那么多年都忍受了,你说他傻不傻?再多忍一下又怎么了?”给我讲故事的人说,看到张先生的事情,自己都受到刺激了,对婚姻、责任、道德、个人价值都产生了疑问。
我说,你产生了疑问很好啊,因为有些问题,越早问自己越好。我开玩笑说:“你30岁问这些问题,那么不至于会像张先生一样,45岁了才抛弃一切重新来过。”
语桐心语:
至于妻子,他觉得有些抱歉,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傻女人,年轻的时候,便是看重她的美丽和她结婚的,可是婚后却发现全无共同语言,而今妻子风韵犹存,但是其“小市民”气质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两年前便开始分居,离婚是自然而然的。妻子不想离,于是听从了亲人朋友的建议,企图抓住绝大部分财产,认为这个男人会因为不想放弃财产回家。可是他说:“本来我就挺对不起你,你想要就都拿去吧。”他分给从不上班的妻子80%,自己留了剩下的一点。
然后他向公司提交了一份辞职书,一份提早退休申请。说:“随便签一个吧,反正我得走。”上司看重他自公司创立之初便奉献至今,于是签了退休申请。
旁人都难以理解张先生的举动,他说:“这一辈子都是稀里糊涂活着,年轻时犯的错,现在不能明知故犯。从今以后要清醒的活着,像个人,活着要有意 义。”大家都惋惜他抛却一切,他却说那些都是过眼云烟,放弃曾经拥有的东西固然遗憾,但是从今以后,自己再不要遗憾的活着。
以上是我听另外一个人讲的同事的故事,讲故事的人评论说:“那么多年都忍受了,你说他傻不傻?再多忍一下又怎么了?”给我讲故事的人说,看到张先生的事情,自己都受到刺激了,对婚姻、责任、道德、个人价值都产生了疑问。
我说,你产生了疑问很好啊,因为有些问题,越早问自己越好。我开玩笑说:“你30岁问这些问题,那么不至于会像张先生一样,45岁了才抛弃一切重新来过。”
语桐心语:
我是谁?
什么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有意义?
我如何成为我自己?
我将如何面对孤独?
我将如何去爱?
自由对我来说重要吗?为什么?
我该如何面对“人终将一死”这个问题?
我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契合点在哪里?
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比较适合我?
我如何存在?
……
什么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有意义?
我如何成为我自己?
我将如何面对孤独?
我将如何去爱?
自由对我来说重要吗?为什么?
我该如何面对“人终将一死”这个问题?
我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契合点在哪里?
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比较适合我?
我如何存在?
……
张先生的问题,表面上是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回观自己的一生,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于是想重新来过。实际上张先生的“中年危机”背后隐藏的便是以上这些问题。
我想,有些人也许问得更多,更有力。心理学把这些问题引起的焦虑称为“存在焦虑”,张先生应对“存在焦虑”的方式是抛弃和重建。
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的,我们便是通过自问和找出这些问题答案,来学习如何活在这个世上——终有一天,学习如何死去。
有一天,你开始非常明确的问这些问题,这是个好事。因为这样,我们至少有了“学习”的机会,有思考,有抉择。
有趣的是,存在焦虑是无法消除的,你不自问,这些问题会自己来“问”你。有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为了“存在”而痛苦,于是,他们的症状便成了:无法控制的情绪,沮丧、孤独、愤怒,自恋或是自毁,性无能或是性瘾,偏头痛、高血压,厌食或是暴食,肥胖,工作没有成就感,婚姻没有愉悦感……他们以为是这些外在原因造成自己的痛苦,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越早直面这些问题越好。因为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直面存在焦虑,直面生、老、病、死、爱、孤独、自由、责任等等问题,我们才会有机会选择应对的方式,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原本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生命的设计者。
我想,有些人也许问得更多,更有力。心理学把这些问题引起的焦虑称为“存在焦虑”,张先生应对“存在焦虑”的方式是抛弃和重建。
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的,我们便是通过自问和找出这些问题答案,来学习如何活在这个世上——终有一天,学习如何死去。
有一天,你开始非常明确的问这些问题,这是个好事。因为这样,我们至少有了“学习”的机会,有思考,有抉择。
有趣的是,存在焦虑是无法消除的,你不自问,这些问题会自己来“问”你。有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为了“存在”而痛苦,于是,他们的症状便成了:无法控制的情绪,沮丧、孤独、愤怒,自恋或是自毁,性无能或是性瘾,偏头痛、高血压,厌食或是暴食,肥胖,工作没有成就感,婚姻没有愉悦感……他们以为是这些外在原因造成自己的痛苦,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越早直面这些问题越好。因为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直面存在焦虑,直面生、老、病、死、爱、孤独、自由、责任等等问题,我们才会有机会选择应对的方式,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原本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生命的设计者。
前一篇:遇到列表格筛选男人的“精明”女孩
后一篇:让男人迷恋的美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