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诗词选注系列
左宗棠诗十首选注(三) 念裕堂
http://s8/mw690/ae392e91tx6BjAX4nbh67&690念裕堂" TITLE="左宗棠诗十首选注(三) 念裕堂" />左宗棠画像
壬戌(同治元年)九日军次龙丘作
万山秋气赴重阳,破屋颓垣辟战场。
尘劫难消三户撼,高歌聊发少年狂。
五更画角声催晓,一夜西风鬓欲霜。
笑语黄花吾负汝,荒畦数朵为谁忙?
【背景】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龙丘:山名,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举荐,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次年,左宗棠组成中法混合军——“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作战,先后攻克浙江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这首诗写的就是这场战争,时间是同治元年重阳节。
【注释】尘劫难消:佛教用语,说的是世间的劫难是注定不会消失的。三户: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淅川西北。春秋时代河南汝州一带有一个叫戎蛮子国的小国。公元前491
年楚昭王派大将单浮于领兵到达梁邑和霍阳山(岘山),突然包围那里的戎蛮子国,国王蛮子赤溃逃到晋国的阴地(嵩县一带)。在楚国的逼迫下,晋国于三户将蛮子赤和他的5名大夫一齐逮捕送交给了楚国,戎蛮子国遂灭。这里显然是将太平天国比喻为戎蛮子国。高歌:高歌猛进,形容胜利时的豪迈情怀。“聊发少年狂”引自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画角:古代军旅中用的彩绘号角。黄花:菊花。
【赏析】颈联“五更画角声催晓,一夜西风鬓欲霜。”描写军旅生活,写得真好啊!
崇安道中和同征诸子韵
直从瓯海指黄河,万里行程枕席过。
道出中原宸极近,胆寒西贼楚声多。
尖叉斗韵看题壁,竞病联吟更荷戈。
回首四年泥爪迹,明当出峤意如何?
【背景】此诗写于同治五年(1866)赴任陕甘总督途中。
【注释】崇安道: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宋·赵彦端曾做过《崇安道中》诗:“风柳疎无力,秋花冷不香。客请随去燕,凉思起啼螀。地入闽山隘,天连越树长。年年抬衣石,为尔感征裳。”瓯海:即仅浙江省温州市。枕席过:指万里行程是躺着走过的,大概指在病中。宸极:即北极星。借指帝王。西贼:宋·韩琦、范仲淹两人长期驻守边疆,名重一时,時边区民有歌唱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原诗西贼指的是西夏。这里左宗棠以韩范自比,这里西贼应指的是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同年(1866),左宗棠被改派陕甘总督,开赴西北,旨在平息西北边区的叛乱。楚声:比喻叛军已陷入四面包围之中,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尖”、“叉”均旧诗中之险韵,斗(dòu)韵:谓联句或赋诗填词时以险韵竞胜。“竞病联吟更荷戈”:在行军途中带着病还在比赛和诗联句。这两句是形容在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将帅们从容不迫的胸怀。泥爪:“雪泥鸿爪”的缩写,源于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即形容人事无常。左宗棠感叹他自同治元年(1862),与太平军作战,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同治三年(1864)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封一等恪靖伯。之后致力于剿灭东南太平军残部。同治五年(1866)在福州马尾办船厂,培养海军人才等数年来的峥嵘岁月,如今又改任陕甘总督,开赴西北平叛,真是人事无常啊。峤(jiào):山道。最后一句是说明天我们即将走出山道,进入平原地带,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韪孙芝房苍莨谷图
湘山宜竹天下知,小者苍莨尤繁滋。
冻雷破地锥倒卓,千山万山啼子规。
子规声里羁愁偪,有客长安归不得。
北风吹梦落潇湘,晓侍金闺泪沾臆。
画师相从询乡里,为割湘云入湘纸。
眼中突兀见家山,数间老屋参差是。
频年兵气缠湖湘,杳杳郊坰驱豺狼。
僻地愁无好林壑,桃源之说诚荒唐。
还君兹图三叹咨,一言告君君勿嗤。
楚人健斗贼所惮,义与天下同安危。
会缚湘筠作大帚,一扫区宇净氛垢。
归来共枕沧江眠,卧看寒云归谷口。
【背景】孙鼎臣(1819~1859)清善化县(今长沙县)人。字子馀,号芝房。小左宗棠7岁。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二年(1852)擢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其时,太平军自广西出湖南,声势大张。孙鼎臣疏陈办团练,筹兵饷。后又主张行保甲,以佐团练,抗太平军。因直言疏上均不报,知难有为,请假回湘,在籍奉母读书,致力学术。曾主讲石鼓书院。著有《苍莨文集》六卷等。从他反对朝廷从黑龙江戍所开释前两广总督琦善,并署河南巡抚一事可以看出他与左宗棠赞赏林则徐,反对求和的观点一致。他们又同在湖南教书,可以想象他们二人有较好的交往。
【注释】苍莨(làng)谷: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中。青枫峡的即北面。冻雷:早春天寒时的初雷。宋·欧阳修《戏答元珍》:“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卓:直立。子规:多见于古诗词,鸟名,即杜鹃。民间传说:周朝末年,蜀王杜宇,号望帝。他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暮春至初夏,常昼夜不停地啼叫,其啼声凄厉。据《本草》载:“其鸣若曰:‘不如归去!’”故离开家乡的人听到子规啼叫就会想念家乡。羁(jī)切:停留,使停留:羁旅即指长久寄居他乡。偪(bī):同“逼”,程度很深。臆(yì):胸。相从:相交往。郊坰(jiōng):泛指郊外。宋·苏轼《南歌子》词:”夜来微雨洗郊坰,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筠(yún):竹子的别称。嗤(chī):讥笑。健斗:勇于战斗。
【白话释义】湖南的山最适合生长竹林,小到像岳麓山的青枫峡竹林尤其茂密。春天一声雷响,春笋破土而出,好像倒立的锥子。群山万壑之中到处是子规鸟的鸣叫声。子规的啼叫声最易引起乡愁,特别是我们这些滞留京城的游子。当北风吹起,我们又梦见回到家乡。早上醒来,可见妻子双眼又挂满泪水。我们的朋友孙鼎臣画师见说思乡之情,于是就铺开纸张画起了家乡的山水,眼前立刻展现了家乡的山峦,其间依稀可见家乡的老屋。家乡这些年来战事频仍,遥远的山乡正在驱赶叛军。常年的战乱导致山林荒芜,村野凋敝,哪里还有什么世外桃源!看过孙先生的画,令人感叹。跟您说句心里话不要笑话。就连敌人也知道湘军战斗力强,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赢得天下太平。画中的湘竹就像一把大扫帚,定将扫尽天下的污垢。到那时我们一起回到故乡,躺在沧江之滨,静下心来欣赏苍莨谷飘动的白云。
最后我们用一首大家都熟知的歌颂左宗棠的诗来结尾,它是左宗棠的湖南老乡杨昌浚所作: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杨昌浚
大将西征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杨昌浚(1826~1897)字石泉。官至浙江巡抚、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以错判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和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做了一些后勤工作而闻名。后因平乱无能而被撤职。有趣的是文采斐然的左宗棠诗由于太难懂,了解的人不多;但是名声并不太好的下属杨昌浚的诗却广为流传。(注:这首诗有众多版本,还有人认为首句是“上相筹边人未还。”)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念这首诗,印象非常深刻,别看它文字通俗,它一改边塞诗的悲调,把左帅、湘军、左公柳、大漠、玉关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古代将士为国戍边的恢宏画面。写人写景都生动极了,读起来也声调铿锵,琅琅上口,诗味醇厚。
http://s11/mw690/ae392e91tx6BjBHryEWea&690念裕堂" TITLE="左宗棠诗十首选注(三) 念裕堂"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