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2015-04-13 14:12:59)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人教版语文教学案 |
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二、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⑥倔起阡陌之中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
⑩威振四海
三、古今异义词
四、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3.亡
4.制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5.兵
6.策
7.致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③商君佐之
9.及
10.北
11.度
12.遗
13.爱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深谋远虑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过秦论》
3.形容词作动词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
③尊贤而重士
5.动词作名词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约从离衡
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7.意动用法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谪戍之众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定语后置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七、重要句子翻译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5.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6.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9.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0.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心中有德
看惯了太多的勾心斗角,也看倦了太多的贪官污吏,内心迷惘而又不知所措你却笑着对我说,若心中有德,一切终将释然。(提出中心论点)
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分论点一)
你静静地漫步于乡间丛林,身上穿着打着层层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破了洞的草鞋,脸庞被晒得黝黑,唯有那眼睛依旧炯炯有神。我望着你,陌生而又熟悉。身于豪门,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平步青云,怎奈你那高昂的头颅,始终不愿垂下,宁可受苦受累也不为那“五斗米折腰”。你心中始终以百姓为重,却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牢记你,那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分论点二)
你站在驶向零丁洋的船头上,平静而又无奈,平静是因为你视死如归,无奈是太多的无德者与元兵相勾结,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敌不过内外夹攻。留炎汗多次来找你,他给你讲了那么多你看不到的“美好前程”,可你不但不接受,还对着留炎汗破口大骂,骂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事例概括)是的,我知道,纵然你失去所有,可你还有一件东西永存心中,那就是德。你没有忘记百姓,没有忘记国家,于是便有了零丁洋上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刹那,远处的宋代为你永存。(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心中那舍生取义的精神,所以你永垂不朽。“文天祥”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上。(点题,呼应分论点二)
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分论点三)
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睡不上一点好觉,吃不上一顿好饭,更令人叹息的是,后主刘禅之无能。救国之重任全压在你身上,可你没选择逃避,你面对着,支撑着。不仅给蜀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谱写出了著名的《出师表》,以示你心中之德。(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之心,使卧龙之名——诸葛亮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谈。(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于是我明白了,因为心中有德,所以面对权利可以保持平静的心态;因为心中有德,所以为国可以舍生取义;因为心中有德,所以常为国着想,为百姓担忧,直至死而无憾。
立德在心中,使心中有德,让你不再迷惘,而是在德之引导下,走正确之路,并无怨无悔的走完一生。即使平淡也有滋味,即使平凡也会伟大,即使孤独也会快乐,因为心中有德!(结尾,呼应开头)
【结构】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结构(从“ 是什么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分论点一: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分论点二: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分论点三: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结尾部分:深化话题重申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