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闭症孩子能上普通学校吗?

(2012-08-20 10:45:11)
标签:

少儿

孤独症

特殊学校

小学教育

学前班

自闭症孩子上小学重要吗?

孤独症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孤独症儿童接受小学教育有利于理解基本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和道德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安全意识、缩小与普通儿童的差距等。

依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学龄期儿童都应入学接受教育,经过早期教育康复的孤独症儿童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的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一直没有入学或在家的孤独症儿童可以进入培智学校学习。国家从法律上保证了孤独症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这些政策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小学教育是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为他们融入社会打基础的阶段,对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教育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在学科知识教育方面更趋全面.特别是在身体发展方面更加系统化,在认知发展方面更加科学化.在儿童情绪行为的发展方面更强调社会化,在道德品质的建立方面更提倡规范化。

当孤独症孩子进入小学后,由最初的每天由家长接送到校,发展到自己独立前往,这无疑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进入小学后,知识的全面教育,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无疑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每天课程教育多元化的安排,对于他们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管理规范,也将对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和自控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孤独症儿童受到疾病的困扰,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经常受到外界的讥讽和强制性的行为改变,使他们从小就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心理防御机制。同时,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因此,自卑感比较强烈。但是,小学教育阶段,全方位的教育,有助于他们特长的发挥,有助于个性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症儿童的是非观念逐步形成,对问题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不断增强。良好的教育氛围对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孤独症儿童小学阶段教育更加关注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这些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讲,是提高他们社会化程度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孤独症儿童经过小学教育,自制力和自控力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生存能力也显著提高,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闭症孩子入学的建议

一 什么时候入学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对普通孩子来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对于很多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来说,这是理想、是目标,是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梦想。然而,还有很多孤独症孩子,上学根本就是幻想。

二 孤独症儿童能上学吗

决定孩子能否上学和上什么样的学校,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充分地分析和认识这些因素,不能用简单的“能上学”或“不能上学”来回答。

第一,孩子能否上学和上什么样的学校,是由孩子自身条件决定的。自身条件有三个,一是孩子的智力情况,二是孩子孤独症的障碍程度如何,三是孩子接受早期干预的效果如何。

第二,孩子能否上学,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家长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程度再好的孩子,没有恰当的辅助,上学也是困难的。而程度相对不太好的孩子,只要辅助到位,上普通学校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孩子能否上学还取决于学校的接纳程度。学校是否接纳又和社会整体大环境有关。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能否上学和孩子自身的程度有关。

到底是为孩子选择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呢?应该说,每一个选择都有利有弊。

特殊学校对孤独症孩子容易接纳.家长和孩子的压力要小得多.家长与老师、学校及其他学生家长的沟通也比较容易'因此'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较为放松,没有近期的压力,孩子的就读过程顺利,心理、情绪相对来说要好一些。

但是,由于特殊学校给予孩子和家长的压力相对较小所以不利于孩子康复潜能的挖掘。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孩子与环境的差距,差距过大会造成挫折感,差距太小会使发展的动力不足,适当的差距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特殊学校让孩子与家长较少近忧,较多远虑。

普通学校接纳孤独症孩子,困难可想而知。由于孩子和正常学生在一起学习,会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相对于特殊学校来说'家长与老师、学校的沟通非常不容易,功课的压力会让孩子遭受挫折,家长辅助孩子上学的困难也要多很多——这些都会让孩子和家长长期生活在心理重压之下,造成长期的心境不佳。

但是,普通学校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即孤独症孩子能与正常孩子相处、交流。如同水的流向从高到低一样,智力也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孤独症孩子的周围都是心理能力高于自己的榜样,如同给孤独症孩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吸收和获取养分的土壤。如果能做到扬长避短,环境的压力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普通学校的孩子与家长,较多近忧,较少远虑。

孤独症的孩子不管学业如何,就读的环境如何,生活技能的训练都是必要的。学业与生活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一样的——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提高生存能力。学业本身不是目的,学业是手段,提高生活能力才是目的。学业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那么再好的学业成绩也等于零。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要十分清楚。

三 怎样选择学校和选择教师

因为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接受普通教育的孤独症孩子在选择什么学校、什么老师的问题上,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扰。每当面临选择的关键时刻,家长往往会权衡再三。其实,在孤独症儿童面前,学校的“好”与“不好”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学校接纳的程度判断。

家长应尽量选择环境宽松的学校,选择比较容易接纳孩子的学校。因为教育体制的不同,学校性质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教育者人文理念的不同等,都会造成学校对特殊学生接纳程度的影响,使得有些学校招生对象相对宽松,这是我们在选择学校时应该考虑的。总之,在现有条件下,应该尽量把孩子入学的难度降低。

选择好的班主任比选择学校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班主任老师的主导作用、权威地位很明显,班主任本身对孩子的接纳度高,会对其他家长、老师、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在班主任的导向下,班级容易形成对孤独症儿童的整体友好氛围,这种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是难能可贵的。

四 需要做好哪些学前准备

上学使我们面临最尖锐的矛盾就是进入集体教学环境以后,孩子时时刻刻处在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孩子的行为因为其独特性,会和他人产生或大或小的冲突。所以,上学首先要求的不是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而是孩子要认知、理解自己和班级同学的关系,认知、理解自己和老师的关系,要求孩子具有根据自己对人际关系认知进而把握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上学考验的是孩子的社会性。当一切条件都具备了以后,社会性指标不合格,孩子完全可能被拒之校门外;。相反,孩子社会性发展良好,即便在认知、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等方面有所欠缺,孩子依然具有进入普通学校的可能性。因而,孤独症儿童上学必须具备的最低条件是:不干扰老师的教学,没有严重的攻击他人的行为。

其次,上学前的入学准备训练还包括训练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或者半自理能力,比如会自己找到厕所,并进行日常的大小便处理,会表达自己的生理需要,能听懂简单的集体指令,知道学校的重要规范,会自己找到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识别铃声的意义,知道上课和下课的区别,会模仿其他人的行动,了解自己的学习用品,具备握笔写字的能力,有简单的语言,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肢体运动基本协调,等等。

孩子入学前应该有一年到两年的学前准备。学前准备的途径主要有:学前班、幼儿园大班、社会提供的各种以儿童为招生对象的集体教学形式的训练班。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可以让孩子复读一年级。这些途径各具特色,比较而言,学前班更适合孤独症孩子。

第一,学前班和上学的要求更为接近。上学前班达到的目的是:认知学校环境,认识学校的规则,了解上学的程序,知道学校生活的内容,知道自己在学校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第二 学前班和幼儿园不同,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而学前班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习文化课和接受学校生活规则的教育上,基本上可以回避生活自理问题,这样孩子及辅助人员的压力就会相对较小,挫折感也会少一些。

第三,从自我意识教育的角度看,在学校里,孩子的角色是学生,让孩子感觉到这个角色,并用角色意识教育孩子培养角色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成长。在幼儿园,孩子的角色是幼儿,其角色要求和学生不同。

没有条件进入学前班的孩子,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正规的学前集体课程教育经历,并不是普通儿童进入学校的必备条件,但是,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这一课是不能缺少的。

五  入学时间的选择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所以,他们入学的时间应该允许晚一两年,主要目的是给孩子学前的发展留下更多一点的时间,能够具有一两年的年龄优势,孩子各方面相对成熟一些,入学以后的困难就相对少一些。孤独症孩子和同龄人共同学习,总体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会给孩子的适应造成较大困难。当然,上学前延长的时间应该用来促进孩子的发展,而不是自然等待。

孩子入学前,可以充分发展孩子的认知,减少其入学以后的课业困难,也为入学以后其他问题的解决留下时间和精力。需要注意的是,入学以后,应该在集体环境中给孩子创造某方面的优势,或者是课业,或者是其化技能等,这样可以使孩子在集体中赢得好的评价,给孩子自尊和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