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传女儿林,引领新风尚

(2023-02-21 16:12:50)

宣传女儿林,引领新风尚

——关于挖掘女儿林文化的几点思考

江文明

振兴乡村关乎国家,关乎社会,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及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他们的思想认识、观念素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所以,加强对农村的宣传教育,强化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转变固有观念,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对于当前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寻找并抓好切入点,因势利导,加强文化宣传,这是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关键和重要抓手。

相比而言,在湖坑镇,南江村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她是全国生态文明村、国家森林村庄,不仅以造型各异、文化内涵深邃的土楼吸引八闽内外游客,还以优美、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吸引人,人文鼎盛,山水俱佳。在长期的深入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绝无仅有的南江村女儿林,是一处极为动人、极其新颖的化育村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基地;做好女儿林的文章,能够进一步改变村容村貌,全面推动乡村发展。

一、女儿林的形成过程300多年前,南江的一个村姑将要出嫁,她感念父母往返山路到梯田辛苦劳作,特地在菏山岃头的石路旁种下一棵松树,以便父母在来回的路上有一块树荫歇脚,也以此表达自己的故土情思。没想到,此举受到了村中人的效仿。此后,每遇嫁女,该户人家都会上山种下一棵树苗,系上一块红布。天长日久,竟在此形成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于是有人就给它取名为“女儿林”。如今,3.5公里长的山路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两边的松树和山枣树已达上千棵,其中最古老的一棵松树有300多年树龄。菏山岃头的女儿林,已成为南江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女儿林蕴含的文化价值。一是承续传统美德。女儿林之所以出现,是因女子感恩父母,体恤父母持家养育辛苦,作为回报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好德行。孟子劝慰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种植女儿林的树,虽然先有报答、体恤自己父母之意,但之后也有惠及别人包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心意,其本质与孟子倡导的思想并无二致;此外,其他人效仿种树的举动本身就体现了客家妇女勤劳、孝敬的品质,这是客家妇女贤惠孝顺的鲜明体现;再者,女子将嫁,以此寄托一种情怀,这也是她们不忍别亲、牵挂娘家、极重家庭的表现。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二是体现移风易俗的新风尚300多年前的那位女子,以自己纯朴的思想种上了一棵树,没想到却开了一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如今,历任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南江村两委干部,都会在女儿林种上一棵属于自己的树;每年312日植树节,党员也会自发上山种树;平时在家的党员不管再忙,也会对女儿林进行日常管护,形成了一种新风尚。要知道,旧时人们面对旷野只会砍伐,哪有种树造林的想法?即使个别偶有栽种,但也未形成风气。女儿林的价值之一就是,它开创了一个植树造林的风尚,契合当前国家设立植树节倡导植树造林,保护地球环境,造福人类的思想。虽然,人们在很长时间里把女儿林看作“风水林”,出于敬畏,没人敢盗伐,但其根本原因是封建思想作祟,而不是考虑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因此,女儿林的存在让我们窥探到了它曾经无形地克制了一些盗伐分子的不良企图,扭转了一些不正的心术,令人明白是与非,从这一层面说,它的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再到成林的发展,恰是对人心的一种矫正、引领,也是对村庄风俗的导航。而这种导航在悄无声息的行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改变了南江村原始遗留的混沌、顺从自然的状态,使得村人树立起植树造林的意识,从而演变成了一种良好的风俗习惯,才有了今天南江村的茂密山林、涓涓清泉;让南江获得“全国文明生态村”“国家森林村庄”等众多荣誉称号。三是彰显生态文明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女儿林四周古木参差,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坡坎结实,几乎见不到崩塌的现象。这与周围其它地方塌败的景象截然迥异。可以说,女儿林涵养水源、绿化环境、保护水土,与山下的村民和谐共生了300多年,相互间未见不谐。更重要的是,其下有梯田、水渠,一直受到众多古木植被的地下涵水的滋养,广大村民的生活用水也靠它润泽,女儿林的奉献可谓巨多。女儿林的存在,彰显了“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道理,“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二)是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江村的老百姓跟其它地方的人一样,曾经也主要靠耕田种地和砍伐竹木卖点钱过日子,但是对于女儿林,他们从来没有非分之想。换言之,村民不管以何种方式发展生产、促进经济,都不曾打过女儿林的主意;加上女儿林被视为当地人的“风水林”,没人敢冒犯。这样,不仅经济得到发展,环境也得到保护,如今在3.5公里长的山路边,众多的松树、杉树、山枣树及其它杂树把菏山岃头遮盖得苍翠葱茏,一地绿荫。可见,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有多重要。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三)是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必须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坚定不移地保护绿水青山,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因此,保护女儿林,进而扩大南江山林,对于促进生态环境向好向广发展具有极大的可瞻性,这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未来可期。

三、女儿林文化传承的意义。如前所说,女儿林承续了土楼村落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保护好、种植好、管理好林木,这既是客家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对于当前创新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推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群众有个朴素的思想,大凡得到符合普适心愿的东西,就认为是“福”或“福气”。南江村拥有独一无二的女儿林,对于生活在此的人民来说自然是“有福气”的,因为他们具有别人所没有的“生态福”。市委余红胜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前,省委正在打造以‘福文化’为标志的福建文化品牌,这正成为凝聚八闽儿女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龙岩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为主要内涵的红色福、客家福、生态福,让‘福文化’成为龙岩老区人民加快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强大精神动力。”由此可见,深入持续挖掘南江村女儿林的生态文化,以女儿林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渐染人、熏陶人,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创新之举;同时,也是引领时代新风尚,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

                           (此文于2022年12月发表于《闽西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