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洋镇太平寨文化厚重独特
(2022-06-05 21:19:38)
标签:
文化 |
太平文化厚重独特
江文明
太平寨古村,是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下洋村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下洋镇东面,面积达12平方公里,有461户,共1497人。农户种植水稻、蔬菜、水果等,却以外出经商、办企业及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
太平寨历史悠久,村人皆为客家人,以“曾”为姓,讲究字辈排行,和睦相亲,奋发进取。经多年发展,如今村里形成了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并逐渐受到外界瞩目。
一、侨元素笃厚。
太平寨的侨文化十分灿烂。从村里走出去的曾良材,是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不仅为侨育中学捐资124万元,兴建六项工程(30万元)、义卿楼(10万元)、食堂(30万元)、学术报告厅(35万元)、添置教学设备(14万元)、奖励学生(5万元),还为下洋华侨医院出资5万元购买X光机;从1988年开始,他在太平寨设立“曾良材大学奖学金”,专门奖励考上大学的村里学子,凡是考上清华、北大的,每人奖励5万元人民币;考上其它“985”高校的奖励1万元,本一为5000元,普通本科则3000元,至2017年已有300多位学子受到奖励,奖金数额达到74万元。多年来,曾良材老先生为太平寨各项事业捐资累计123万元。曾先生去世后,2018年其子曾宪达接过父亲手中的“棒”,继续捐资发奖。在他们高尚精神的感召下,太平寨许多学子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太平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侨胞有2000余人,在港澳台的同胞约有1000人。知名的侨胞有曾启东、曾道杏、曾彩春,还有曾广胜、曾钊联等。这些华侨不仅事业发达,而且十分关心桑梓的公益事业,设奖助教,兴医利民,建桥修路。例如,曾彩春1992年捐资12万元兴建中心幼儿园,1983年出资28万捐建百龄桥,1996年该桥被洪水冲毁,次年其儿子曾仕汉出资58万重建此桥并改名为“彩春桥”,同年曾彩春又捐6万元重建太平小学;新加坡永定会馆会长曾启东,1983年以其父的名义捐款7.5万元为侨育中学兴建星马科学馆,1993年又为侨中的六项工程捐资5万,还出资20万给下洋华侨医院购买救护车,1997年他捐资28万重建太平小学,次年又拿出5.2万给太平寨修建村道;曾宪民(启东之子)也前后捐资51.5万分别为家乡修路、医院装修病房和修缮曾氏家庙;曾道杏也于1993年为侨中六项工程捐款50万,1997年又捐资25万重建太平小学;而在马来西亚的曾钊联曾在2011年分别捐款5万、35万,为太平村的主道修建和曾氏家庙的重修出力;现在泰国的曾昌源,也于2004年捐款7万元人民币为乐真寺拓宽道路,1993年花费40万元买来私人果园山馈赠乐真寺并修建道路,2011年捐款6万重修曾氏家庙,又于2019年为兴建乐真寺森林公园捐资10万元……其他华侨也纷纷慷慨捐资,积极参与桑梓事业的建设。
长期以来,不管是华侨,还是外出乡贤抑或村民,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已经在太平寨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如今,年青一代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例如在事业上风生水起的领头人曾文仲,除了每年重阳、春节两次发放敬老金外,还在侨育中学捐资30万兴建教工宿舍楼,近几年每年为学生颁发6万元奖学金,此外,2013年给太平男女汤池修建捐了5万,2018年为乐真寺森林公园兴建捐了60万,后又于2021年在太平环村路下楼段修建中捐资40万元。
二、敬老互助文化独特。
太平寨民风纯朴,文明和谐。目前村里有34个同龄会。同龄会,为该村的独创,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早在1986年,当时刚好37岁(肖龙)的曾带纳、曾宪来等10个同年提议发起,在太平寨创立了第一个“同龄会”,并出钱成立基金。他们的创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后,村里的年轻人一到37岁就自发相约,成立自己的同龄会。因为这一接续,创立同龄会演变成了村里的一种风气,至2022年已经延续34年。而大约从1991年开始,迈入37岁的人当年春节还要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每位老人发放100元红包。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肖虎的同龄会单单给村里400余位老人发红包,就支出了4万多元。
同龄会虽然只是村民自发成立的一个民间“小组织”,但它的作用却不容小觑,成员如果家庭遇到困难、父母过世或者个人患上重大疾病甚至找对象,同龄会都会对其进行帮扶;会中有信誉的人如果办厂、养殖或者开公司等缺少资金,可以向同龄会借贷。太平寨34个同龄会的基金都是自行独立管理的,由专人负责,平时通过各种运作,滋生利息。现在基金最少的同龄会也有4.5万元,而高者则达30多万。由于同龄会的建立始终秉持一个敬老互助的原则,敬老互助成为一种风气,而经历多年积淀后,如今太平寨已经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氛围并演绎成了一种敬老互助文化。最典型的是曾文仲设立敬老金,每年重阳、春节对60岁以上的老人分发红包,凡60—69岁的老人每次100元,70—79岁200元,80—89岁300元,90—99岁500元,100岁以上1000元。此项资金每年均需15万元以上发放。自2006年设立“曾文仲敬老金”至2022年,曾文仲先生已经在村里发放敬老金约160万元。此外,太平寨公益事业理事会也在每年春节为老人发放慰问金,具体为60—89岁100元,90—99岁500元,100岁以上1000元。据统计,2022年春节文仲敬老金、理事会敬老金和1986年出生(肖虎)同龄会,三项红包统一发放,每位老人得到了:60—69岁300元,70—79岁400元,80—89岁500元,90—99岁1100元,100岁以上2100元。
三、德行教化润物无声。
太平寨,从名字就让人体会到村人对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向往和钟情。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村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村民的思想灵魂中。村民质朴实诚,家风淳厚,极重对后辈的教育。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他们教导人的方式,简单、自然而又委婉含蓄,可谓润物无声。村中众多的石刻楹联和功德碑,即确切、典型地展现了这一教化特点。
首先,现代楼房大门镶嵌的石刻楹联众多而且富有化育意义。走进太平寨,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新建的洋房大门几乎都有石刻楹联,整个自然村大约100幅,这是其它地方(包括大行政村)所罕见的。这些嵌在大门墙上的石刻楹联,内容丰富,蕴含多样,有的表达重文明的思想,有的强调道德文化,有的重于理想追求,有的欣慰于过着太平康宁的生活,含义丰赡,不一而足。例如景隆楼所刻的“景门崇道德,隆宅重文明”,泰安楼的“泰运开新宇,安康乐太平”,中和楼的“中庸宗圣道,和乐叙天伦”,龙田楼的“龙廷颁晋爵,田家乐太平”,大庆楼的“大叙天伦应,庆颂升平年”,余兴楼的“余庆承先德,兴仁裕后昆”,泰和楼的“泰象引百瑞,和气臻千祥”,荣辉楼的“荣华承祖德,辉绩启后贤”,新兴楼的“新居迎瑞霭,兴业振家声”,还有弘扬品德、重视文化教育的聚兴楼“聚德芝兰茂,兴智翰墨香”,以及表达仰慕先哲、光耀后人的振光楼“振业追先哲,光宗裕后昆”……这些镶嵌在门上的石刻楹联,对子孙后代在立身处世、经世致用、人生抱负或者事业发展等方面无不具有引导、鞭策的作用。它们不同于纸写的对联,能让人反复目睹心念,经过长时间浸润式的濡染,前辈之于后代的激励、启迪,像春风化雨一般悄悄走进后者的心田。
其次,众多的功德碑也是村里的一张特有名片。拥有50块石刻功德碑的太平寨,以其独特而典型的名片鲜明地诠释了自己区别于其它村庄的思想境界。这些石碑上镌刻着自1987年以来为太平寨公益事业慷慨捐资者的芳名,例如曾宪超,2013年捐资18万元兴建男女汤池,次年又捐45万为太平桥上汤边坝主道加宽及修建汤边坝大坪工程,2018年捐款21万重新装修侨联大楼,随后又于2019年分别捐资10万、80万,修建环村路下楼段道路和乐真寺森林公园。他的名字在几个石碑上均出现。像这样几番捐款的热心人在太平寨里实在太多,无法胜数。而像这样踊跃捐款的村庄,除了太平寨,至今还没有见到过第二个。太平寨人对公益事业的热心、执着,从中可深深领略到。
镌名,并不仅仅是让人看,更多的是一种感恩、激励。一方面,要让人们永远铭记为村里公益事业奉献爱心的人士,另一方面也表达那些外出乡贤或者华侨回馈家乡、知恩图报的情怀,太平寨是生养自己的故乡,是自己的根之所在。所以,太平寨独一无二的50块碑石,生动地表明了村人的朴素观念,它们用无声的语言、独特的存在方式,引导、激励人们以这些热心人士为榜样,共同关注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村庄,2016年曾文仲、曾宪超和曾宪达发起并创立了“太平寨公益事业理事会”,理事会甫一成立,即筹集到基金130万元,其中曾文仲50万、曾宪超50万、曾宪达30万。2022年2月8日,曾忠海为基金会添加30万元,目前理事会基金共有160万元人民币。管理者用基金通过购买水电站或在民间放贷等形式,赚取利息,然后将钱用于每年的发放敬老金及整治美化环境、管理村庄澡堂和路灯维护等公益事业上。太平寨人爱乡爱民的精神,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彰显和弘扬。
在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众位乡贤及村里热心人士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太平寨道路整洁,河水清澈,环境优美,大伙遵纪守法,使村庄于2016年获得了龙岩市“美丽乡村示范点”的荣誉称号。当前,太平寨人正乘着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积极谋划加快发展的新蓝图。未来,他们将更好地凝聚侨心,发挥侨智,运用侨力,全力打造崭新的太平寨侨村。
(《客家》2022年第2期)